世界各地防震减灾有哪些好方法?


世界各地防震减灾有哪些好方法?

 

 

中国汶川以及智利.海地和新西兰之痛刚刚过去, 一场突如其来的9.0级大地震, 又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损失,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每每看到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灾区现场画面,无不让人垂泪揪心。然而,除了痛悼逝者,宽慰生者,赈济灾区,从灾难本身,我们也许还应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在世界灾难性天气候愈发频繁的今天, 我们中国也应增强危机意识,立即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刻不容缓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掌握应对灾难常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  

世界各国防震减灾都有一些好经验好作法值得介绍和推广,只是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

美国:防震演习随时有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再次完善了联邦应急计划,各州也制订了相应的州级应急计划。以地震频发的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学校防震演习特殊频繁,隔三差五紧急铃声就会响一次,老师和学生会迅速跑到操场上。同时,各个学校都做了细致分配,每个教师都预备了医疗包,并各自领了任务,如谁负责疏散学生、谁负责善后等。假如某位负责老师不幸遇难,学校还安排了继任的老师和同学,并以此类推。

伊朗:老师要考地震知识

按规定,伊朗全国的中小学每年都要举行为期一两天的应对地震的培训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在校园或公园里举行。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也要接受相关的地震知识教育,还需参加相关考试,并取得成绩。

对于办公楼以及校舍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伊朗相关部门有明文规定,并会定期检查,如装饰性的摆设及灯具等悬挂物体需定期检查、固定和维修;不要在文件柜等物体上放置重的或尖的物品等。

希腊:印抗震救灾画册

希腊由国家出资,印制了多种防震、抗震和救灾手册。文字通俗易懂,并有大量插图,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年人都可以看明白。手册内容包括,发生地震后如何保护自己,以及自救常识,直接详细、可操作性非常强。

日本:有各种防灾周

日本政府于1982年决定,将9月1日设为全国“防灾日”,8月3日所在的周为全国“防灾周”,并先后设定了“防水月”、“危险品安全周”、“急救医疗周”以及“防灾志愿活动日”等,每个月还会组织幼儿园和中小学生进行地震演习。另外,日本到处摆着应急箱,以防不测。

日本政府还会定期组织“综合防灾练习”,极具实战性。高层官员们接到地震发生的紧急通报后,会赶往首相官邸,成立以首相为部长的“紧急灾难对策本部”,并发布“灾害紧急事态布告”。

 

美国 公园是紧急避难所

1871年,美国发生了导致10万人无家可归的芝加哥火灾。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开始考虑建设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以空间开阔的绿地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提高城市抗灾能力。随后,城市公园成为了美国重要的紧急避难地,防灾成为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美国的停车场都有紧急避难标志,一旦发生地震,人们会迅速在停车场集中,躲避余震。若已经知道某个区域是地震活动区或地震带,美国就会投入很大的力量,对这个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并避免建设水电站、核电厂等公共设施。

美国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要建核电厂。地质学家突然发现那个地方有条活动断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地震。虽然发现时已经投入了几亿美元,但政府最终还是叫停了这个工程。“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再次完善了联邦应急计划,各州也制订了相应的州级应急计划。以地震频发的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学校防震演习特别频繁,隔三岔五紧急铃声就会响一次,老师和学生会迅速跑到操场上。同时,各个学校都做了细致分配,每个教师都准备了医疗包,并各自领了任务,如谁负责疏散学生、谁负责善后等。如果某位负责老师不幸遇难,学校还安排了继任的老师和同学,并依此类推。

 智利 建筑能抗9级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强地震。但即便是震中的许多高层建筑依然完好无损,这要归功于智利的建筑拥有全球最好的防震功能。

 智利房屋的防震设计理念不是建造坚不可摧的建筑,而是尽可能地缓冲、释放地震能量,并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物。自1985年遭遇8级地震后,智利政府就要求所有建筑必须按能抗9级地震的标准来设计。按照智利法规,所有建筑开建前,必须由专业机构设计。设计图纸要送到政府公共工程部审核,通过后才能拿到政府颁发的建房许可证。建筑过程中,不断会有工程师进行检测。如房屋动工前,施工人员会在地基和周边区域挖几个坑,结构工程师和力学计算师需要来现场查看土质,决定新房地基应该挖多深。每一次浇筑混凝土前,监督人员会拿走几箱样品,检测其强度。

 不建太高的房子,也是智利的抗震经验。如在圣地亚哥,除了市中心有一些高层建筑外,老城区和中小城市,多是一二层楼的建筑。

 加拿大 志愿者负责心理援助

 在防震经验上,依赖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体系,是加拿大的一大特色。就拿抗震救灾来说,他们可以在灾后运送物资、展开心理辅导、组织灾后重建。有些经审核、被确认具有专业资质的,还能参加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护。募捐也是其工作内容之一。

 相对于抢救过程,灾后重建、灾民安置和心理恢复辅导更漫长、艰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财力和耐心。在这一领域,加拿大的志愿者们担负着主力军的作用,各种民间志愿团体,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希腊 给未倒房子标颜色

 希腊由国家出资,印制了多种防震、抗震和救灾手册。文字通俗易懂,并有大量插图,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年人都可以看明白。手册内容包括:发生地震后如何保护自己,以及自救常识,直接具体、可操作性非常强。

 地震后,希腊政府会立即进行房屋标识工作,尤其是公众去得多的场所,如医院、学校、银行、商场等。通常的做法是将地震后未倒的房屋分为三类,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标明。红色意味着危房,不能进入;黄色意味着房屋内可短暂停留,维修后可正常使用;绿色意味着安全。 

以上措施及方法, 要害是做到真正的重视落实到实处。                                                                                                                                                                                                                                                                                                                                                                                                                                                                                                            世界各地防震减灾有哪些好方法?

 

 

中国汶川以及智利.海地和新西兰之痛刚刚过去, 一场突如其来的9.0级大地震, 又给日本带来巨大的损失,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每每看到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灾区现场画面,无不让人垂泪揪心。然而,除了痛悼逝者,宽慰生者,赈济灾区,从灾难本身,我们也许还应总结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在世界灾难性天气候愈发频繁的今天, 我们中国也应增强危机意识,立即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刻不容缓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掌握应对灾难常识,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  

世界各国防震减灾都有一些好经验好作法值得介绍和推广,只是我们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

美国:防震演习随时有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再次完善了联邦应急计划,各州也制订了相应的州级应急计划。以地震频发的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学校防震演习特殊频繁,隔三差五紧急铃声就会响一次,老师和学生会迅速跑到操场上。同时,各个学校都做了细致分配,每个教师都预备了医疗包,并各自领了任务,如谁负责疏散学生、谁负责善后等。假如某位负责老师不幸遇难,学校还安排了继任的老师和同学,并以此类推。

伊朗:老师要考地震知识

按规定,伊朗全国的中小学每年都要举行为期一两天的应对地震的培训活动,由学校统一安排,一般在校园或公园里举行。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也要接受相关的地震知识教育,还需参加相关考试,并取得成绩。

对于办公楼以及校舍等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伊朗相关部门有明文规定,并会定期检查,如装饰性的摆设及灯具等悬挂物体需定期检查、固定和维修;不要在文件柜等物体上放置重的或尖的物品等。

希腊:印抗震救灾画册

希腊由国家出资,印制了多种防震、抗震和救灾手册。文字通俗易懂,并有大量插图,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年人都可以看明白。手册内容包括,发生地震后如何保护自己,以及自救常识,直接详细、可操作性非常强。

日本:有各种防灾周

日本政府于1982年决定,将9月1日设为全国“防灾日”,8月3日所在的周为全国“防灾周”,并先后设定了“防水月”、“危险品安全周”、“急救医疗周”以及“防灾志愿活动日”等,每个月还会组织幼儿园和中小学生进行地震演习。另外,日本到处摆着应急箱,以防不测。

日本政府还会定期组织“综合防灾练习”,极具实战性。高层官员们接到地震发生的紧急通报后,会赶往首相官邸,成立以首相为部长的“紧急灾难对策本部”,并发布“灾害紧急事态布告”。

 

美国 公园是紧急避难所

1871年,美国发生了导致10万人无家可归的芝加哥火灾。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开始考虑建设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以空间开阔的绿地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提高城市抗灾能力。随后,城市公园成为了美国重要的紧急避难地,防灾成为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同时,美国的停车场都有紧急避难标志,一旦发生地震,人们会迅速在停车场集中,躲避余震。若已经知道某个区域是地震活动区或地震带,美国就会投入很大的力量,对这个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并避免建设水电站、核电厂等公共设施。

美国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州要建核电厂。地质学家突然发现那个地方有条活动断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地震。虽然发现时已经投入了几亿美元,但政府最终还是叫停了这个工程。“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再次完善了联邦应急计划,各州也制订了相应的州级应急计划。以地震频发的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学校防震演习特别频繁,隔三岔五紧急铃声就会响一次,老师和学生会迅速跑到操场上。同时,各个学校都做了细致分配,每个教师都准备了医疗包,并各自领了任务,如谁负责疏散学生、谁负责善后等。如果某位负责老师不幸遇难,学校还安排了继任的老师和同学,并依此类推。

 智利 建筑能抗9级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强地震。但即便是震中的许多高层建筑依然完好无损,这要归功于智利的建筑拥有全球最好的防震功能。

 智利房屋的防震设计理念不是建造坚不可摧的建筑,而是尽可能地缓冲、释放地震能量,并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物。自1985年遭遇8级地震后,智利政府就要求所有建筑必须按能抗9级地震的标准来设计。按照智利法规,所有建筑开建前,必须由专业机构设计。设计图纸要送到政府公共工程部审核,通过后才能拿到政府颁发的建房许可证。建筑过程中,不断会有工程师进行检测。如房屋动工前,施工人员会在地基和周边区域挖几个坑,结构工程师和力学计算师需要来现场查看土质,决定新房地基应该挖多深。每一次浇筑混凝土前,监督人员会拿走几箱样品,检测其强度。

 不建太高的房子,也是智利的抗震经验。如在圣地亚哥,除了市中心有一些高层建筑外,老城区和中小城市,多是一二层楼的建筑。

 加拿大 志愿者负责心理援助

 在防震经验上,依赖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体系,是加拿大的一大特色。就拿抗震救灾来说,他们可以在灾后运送物资、展开心理辅导、组织灾后重建。有些经审核、被确认具有专业资质的,还能参加现场救援和医疗救护。募捐也是其工作内容之一。

 相对于抢救过程,灾后重建、灾民安置和心理恢复辅导更漫长、艰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财力和耐心。在这一领域,加拿大的志愿者们担负着主力军的作用,各种民间志愿团体,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希腊 给未倒房子标颜色

 希腊由国家出资,印制了多种防震、抗震和救灾手册。文字通俗易懂,并有大量插图,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年人都可以看明白。手册内容包括:发生地震后如何保护自己,以及自救常识,直接具体、可操作性非常强。

 地震后,希腊政府会立即进行房屋标识工作,尤其是公众去得多的场所,如医院、学校、银行、商场等。通常的做法是将地震后未倒的房屋分为三类,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标明。红色意味着危房,不能进入;黄色意味着房屋内可短暂停留,维修后可正常使用;绿色意味着安全。 

以上措施及方法, 要害是做到真正的重视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