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整个过程平淡无奇,改革要延伸到体制,机制,且要敢于碰硬


   虽还是一位青年,但这些年一直关注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大事,并不时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几天,恰逢两会,和往常一样,我也给与了很大的关注,现在两会已经结束,总体感觉就是今年两会除了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亮点外,没有多少认为太高兴,太大快人心的事,所以有时对改革进程,社会发展就有一定的失望,甚至无奈,无助的念头,昨天从早晨起来就关注两会的压轴戏--总理答中外记者会,记得记者总共提了10个问题,加大回答,翻译大约耗时两个半小时,但从问题的回答来看,多是重复政府工作报告或者重复以前国务院已经作出的决定,比如说在在治理农产品价格上涨上,指出了一要稳定生产,保障供给,二要加强市场流通组织的联系,三要管好市场。其实这些记者已经都知道了。又如在国内通胀的成因上,总理上说首先是国际性的,然后就是国内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之前一直回避货币因素,后来才委婉的说出国内的通胀不能忘了货币基础,要管好货币,并且引用了周其仁老师的话就是货币如虎,放出去就后患无穷!其实正如当时的央视评论员杨禹在记者招待会召开之前所望:民众希望不要回避问题,不要绕弯子,要敢于变革体制,机制,敢于碰硬,但从记者招待会上,从两会上我们失望的看到类似的改革还难以推进,社会发展还是要在既有体制,机制下发展,我想即使推出更多民生措施,也会大大折扣,因为现有体制下,修路,修水利固然好,但也没有对相关人员的利益好,更何况还有其它非民生,非透明收入和支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