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解读重庆模式
所谓“模式”(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升华到理论上的高度,那就是模式。重庆模式就是对当前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重庆地区所作出的一些不同于其它地区做法的高度概括、理论总结、抽象提炼。重庆市因为重庆的独特、重庆模式的诞生而在2010年成为引起海内外最大关注的中国内地城市。“政坛明星”的薄熙来主政重庆后,在这个位于中国西南一隅的年轻直辖市上演了一系列的大戏:唱红打黑、获批开建中国内陆首个保税港区、将派出所摆在大街上、大建公租房、一千万农民进城、中国第三区---“两江新区”挂牌、重庆全部公务员十多万人下乡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个重庆行动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专家、学者、传媒的大音量讨论。这些看似独立的举措,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重庆的新政是否能解决一些中国当下的迫切问题?或者是否已经为解决这些焦点矛盾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与借鉴?能否为解决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提供了一些方法?对这些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认为,“重庆模式”主要是指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以“唱红打黑”为主体的社会治安整顿和精神文明建设、公租房规划、户籍制度改革为标志的城乡统筹发展,和以建设内陆大开发战略高地为战略的包括重组国营、民营、外资三驾马车、优化经济结构等内容。
第一,重庆做法也好,重庆模式也好,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与其它地方做法迥然不同。一般认为,“重庆模式”主要是指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以“唱红打黑”为主体的社会治安整顿和精神文明建设、公租房规划、户籍制度改革为标志的城乡统筹发展,和以建设内陆大开发战略高地为战略的包括重组国营、民营、外资三驾马车、优化经济结构等内容。比如,它的“民生才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生产力”;“唱红打黑”、“唱读讲传”、“三进三同”等。重庆保持着经济持续不断的双位数字增长;唱红打黑建设五个重庆;注重民生干部大下访;两江新区的重庆速度、率先推出公租房;地票交易、城乡统筹、户籍改革等都成为媒体宣传报导重点。一段时期以来,重庆这种特有的发展形式以致取得的成就,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形成的“重庆模式",越来越吸引眼球,受人追捧。
第二,重庆模式不是是空穴来风,它具有历史继承性。重庆的做法于深圳特区做法,它的改革或秩序重建是从政治上的“唱红打黑”开始的,但又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想结合的;吸取了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做法和邓小平改革开放做法的精髓,同时又具有时代特征,比如重视民生,恰恰又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庆模式倡导的是科学发展和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不管什么时候,无任何种情况,重庆都不会涉其一面而不及其余,强调追寻公平正义,坚持统筹各方、平衡社会各阶层是重庆始终不放弃的主旋律。 但是薄熙来以及重庆模式不仅把“民生”与“公平”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而且把公平的大旗毅然插到了生产力的山头上。这又正是其高明之处、得民心之处,是对以往历史做法的发展。“唱红打黑”和“三进三同”,就是在挖“腐败”这座大山;“公租房建设”和“征收房产税”,就是在挖“住房难”这座大山。“挖山”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有总体的战略统筹,又要有阶段的目标任务,还要有局部的战术突破。是“先易后难”,还是“直指要害”,值得审慎斟酌。重庆模式的诞生是否终结了深圳模式?。“深圳模式”的确制造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遭到了人们的质疑,而且越来越走不下去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深圳模式”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
第三,重庆模式的路径不一样。重庆做法,是先从政治上的“唱红打黑”开始的,不同于深圳模式从经济起步;重庆做法是群众路线的发展,是首先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开始的,是自下而上行动起来的,是群众最拥护最支持最得实惠的。比如较好地解决了治安问题、腐败问题、住房问题,甚至于精神信仰问题,尝试和探索了土地改革问题、城镇化问题。它的唱红打黑和扫黄,是张扬正气,是它的关注民生、追求公平,是它在调整利益关系时坚定地站在广大劳动人民一边而不向官僚和资本妥协。也就是说,我们肯定重庆模式,是因为它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就是要追求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唱红,主要是唱社会主义时期歌颂革命、歌颂社会主义的歌曲,这实际上是宣扬革命和社会主义,间接是对现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打黑,也是对私有制社会丑恶现象的一个打击,也是间接对私有制“改革”的批驳(因为黑社会是私有化“改革”后的产物)。公租房、扶贫帮困对一些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状况,也有一定的缓解。“重庆模式”的进步措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得到社会主义者的支持。
二、如实评价重庆模式
重庆保持着经济持续不断的双位数字增长;唱红打黑建设五个重庆;注重民生干部大下访;两江新区的重庆速度、率先推出公租房;地票交易、城乡统筹、户籍改革等都成为b了国内外媒体的宣传报导重点。一段时期以来,重庆这种特有的发展形式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形成的“重庆模式”,正越来越吸引眼球,并受人追捧,也确实值得深入研究,甚至于值得推广与借鉴。我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研究、分析、评估重庆模式。
当前重庆市的系列改革、系统做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重庆领导有总体规划设计,但具体做法还是由基层总结推广的,属于是实践的提炼。重庆模式其实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提炼,不是哪个个领导人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可以说是重庆民众的创造。不过,这确实需要领导有这么一种政治的情感,要贴近老百姓去发现他们的诉求,还要鼓励更多的人去发现,发现之后一看这个经验总结得好,就总结、提炼,提炼之后再推广。重庆模式代表中国政治的一个新的发展,当前中国面临很多公平正义流失的问题,重庆的追求是对GDP主义的一个反思。重庆所推动的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对全国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一大步。
重庆模式是重庆这么多年实施的新政策、新措施的实践,然后不停地把这些做法归纳总结提炼固化,形成有自己核心力的东西。重庆模式有在中西部地区推广的价值。第一个值得推广的就是它的混合发展战略、混合的所有制形式:既养自己的孩子(国企),又养民营企业,又领别人的孩子(外资),形成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相互之间还不是一个垄断的环境、也不是一个扭曲的环境,而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这对中西部地区这样做有很重要的学习和示范意义。 第二个就是两江新区正尝试在中西部地区通过扩大内需来完成城镇化和经济国际化。两江新区正在尝试一个只有在东部才有的这种人才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而且是比较能够平衡,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实现低碳。第三个是以民生导向为经济发展方向,就造福于百姓。重庆的民生导能够保障和惠及民生。这是重庆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重庆唱红打黑树立正气。重庆近两年打黑除恶摧毁了355个涉黑涉恶犯罪团伙,抓获5047名犯罪嫌疑人,破获了近10年来积累的刑事案件3.9万起,其中命案600多起,还打掉了一批“保护伞”。 “唱读讲传”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唱红歌,参与市民超过7000万人次。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薄熙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曾读过毛泽东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当代也应该继承、发扬光大。现在虽然物质财富比过去丰富得多,但一个城市不仅需要物质财富,还需要有精神,这样才能有内涵和后劲。” 重庆市通过实施党员干部"三进三同","结穷亲"等活动,自上而下的,试图让党员干部与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站在一起,体验民生之疾苦。试图让党员干部重新拾起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念。重庆市提倡唱红打黑,自下而上的,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群众写信检举黑社会和腐败官员,让群众监督官僚。应该将这样的形式固定下来,变成一个可以稳固操作的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僚腐败。“大下访”两年多来,20多万干部下基层,投入79个亿解决了信访11万件,其中90%是积案,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保持了社会基本和谐。
重庆不仅取得经济的持续增长,还获得社会各方平衡的好成就。2010年,全重庆市经济发展取得良好成绩,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94.24亿元,同比增长17.1%,是直辖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经济增速居全国第2,西部第1位,连续两年居全国前3位。而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953.4亿元,增长67.6%。重庆的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并进。从2002年到2008年6月底,重庆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从1 700亿增长到7 000亿,增加了4倍,实际上到2009年,已经突破了9 000亿元,今年超过万亿元。2002年至2008年间,全国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增长率是3.7%,而重庆的增长率是19%。然而,重庆的国资增长并没有像人们所担心的那样与民争利,恰恰相反,重庆的民营企业实际上以比国有企业更快的速度增长。重庆政府的国有资产增值了4倍,使得政府的财政能力底气很足,不依赖于对企业(主要指民营企业)的高税收。重庆对工业企业只征15%的所得税。降低了民企的压力,促进了民企的发展。地票交易则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能够远距离、大范围的转换,大幅度提升偏远地区的农村土地价值,实现了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发展。地票交易,改变了城市化进程中,仅仅只是近郊农村才能更多的享受土地增值的收益,而偏远农村的农民难以享受城市化、工业化的土地增值的现象。
重庆可以秉承“民生导向、共同富裕”。去年,重庆城市低保标准每月提高了50—55元,失业救济金标准每月上调160元。推进农村低保,已有78万人获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8.4个百分点,达到85%以上。对近50万贫困住宿学生进行了春季生活补助,对200多万受灾困难群众给予春荒和低温雪灾救助”。
重庆提出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的发展愿景,重庆实施"十大民生工程",“以民生为本”,其经济制度基础是国资增值与地票交易。 重庆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是:经济定位为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和服务之都;城市定位为西部最大、最强的绿色城市群和基础设施网络;生态定位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生态安全保障区;开放定位为西部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高地;社会定位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示范区。重庆“十二五”规划提出三个“率先”的重要目标是: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率先在西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城乡统筹。
重庆模式展示的核心内涵是一种价值观念,倡导经济高速发展的重庆,是让更多的百姓受惠;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提升精神生活质量。薄熙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光荣、正确,不是因为她能夺得政权,而是因为她能为广大人民谋福利,能给中国带来勃勃生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庆以自身总结提炼的模式身体力行,重拾共产党的创党理念,这才是重庆模式最为重要的价值,是全中国都可以复制的价值。
毛主席教导我们:“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我们党的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