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北京大学硕士,在人们的眼里让人羡慕,可现实中她却干起了油漆工,让人瞠目结舌。毕业于北大环境学院历史地理专业的苏黎杰,曾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过至少6篇学术论文,曾在北京宗教学院教过政治和英语,也做过不少关于旅游、文化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项目策划、会展招商的工作,但2011年她的一个决定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抛弃自己的高学历,回到家乡河南安心地选择做了一名油漆工。
名校效应加上落差很大的工作经历,让苏黎杰这个普通人一下子成为了所有人议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北大女硕士当油漆工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了,有人认为既然苏黎杰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应该认真走下去,还有人提醒南阳政府要善待人才。
记得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用两麻袋钱换回了两麻袋书,可毕业后我发现,拿着两麻袋的书却换不回那两麻袋钱了。简单的话却透露着大学生就业的悲哀,现实让他们必须提前经历社会的残酷,而这是学校永远不可能开的一门课。
以前也有过大学生掏粪的新闻,那时候也是引起了人们的议论纷纷。有人曾经赞美到,大学生从事这个工作,我为他们鼓掌!有了他们的加入,将来我们的掏粪事业的现状有可能会因此而改变!今天北大女硕士当油漆工再一次爆发了人们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中国有着全世界最低廉的劳动力和最多的大学生。可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却发现还不如只靠劳动力的人赚的多,十年寒窗苦读却换不来应有的待遇,只有一张毕业证书聊以安慰。
但无奈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捧着无数的证书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们都怀揣着宏伟的梦想,但却找不到合适安脚的地方。当梦想遭到打击后,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另辟蹊径,显然苏黎杰选择了后者。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实现理想,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与那些就业碰壁后,灰心丧气,抱怨生不逢的人相比,北大油漆工更是一种让人信服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理想的道路不只一条,这条路走不通,便可尝试着走其他的路,高校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可以尝试先就业再择业这条路,先解决生存问题,自食其力后,再去谈发展问题,去谈自己的理想,空着肚子去谈理想,理想终究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放下目光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苏黎杰当油漆工只可能是个个案,它永远不会发展成为主流问题。但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大学体制问题却值得我们关注,在大学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往往与实际脱节,高学历低就业暴露的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以及社会制度设计的不公。
其实,硕士生做油漆工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看热闹的围观者,自从这件事情被报道之后,苏黎杰完完全全“被成名”。非本意地成为了各媒体的头版头条,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原本只是想踏踏实实做一个油漆工,但现在学校里所有人都知道她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而且并没有任何一条法律规定高材生不能做油漆工,干一行爱一行,小技术也能做出大文章,小产业也能做成大企业。硕士文凭不能成为苏黎杰的特别通行证,它只能是说明曾经有过的那么一段日子。选择做油漆工这件事本身不应该被夸大,它只不过是一种陌谋生手段而已,我们应该充分尊重这个执着又自信的女孩。
前些年北大才子陆步轩、陈生等人卖猪肉也曾经轰动一时,儿现在陈生的已经将卖猪肉做到了两个亿的营业额,无疑,这些“奇人”的惊人之举,每一次出现都将引起“是否浪费人才”这个陈腐的话题再次引爆。
而真正结果怎样?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就像当初谁也想不到卖猪肉能发家致富。已经看到有公司向苏黎杰抛出了橄榄枝,虽然不排除是为了利用苏黎杰的人气而自我炒作,至少苏黎杰的人生不可能只停留在油漆工,这件事注定要改变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