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喊了许多年了,但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何在?主要有三。
难在既得利益得而损失上。公车改革,改的是车,革的却是政府官员的既得利益。一辆公务专车,一年下来连折旧费、修理费、汽油费、路桥费、司机费,杂七杂八加起来,至少得十万块。如果实行了公车改革,虽然买车给车贴,用车给油补,但一年最多也就补个四万五万的,缺口好几万就得由自己掏。如果不想掏钱,那就得少用车。即使能够补到十万,也不如像现在这样敞着口花舒服。所以,让既得利益的拥有者自己革自己的命,就好比虎口抢肉了。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有谁愿意改革这样的好事?
难在上下关系综合平衡上。车改还有一个难题,就是怕上行下效。现在按级别配备专车,职务低或者没职务的人虽然心里有意见,却也说不出口。但如果实行车改,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只要是这个组织中的人,哪怕是烧锅炉的大爷,也会理直气壮地要求分一杯羹。当官的如果不给,大伙就有理可论了。这个会说,你当领导的要外出公干,我们当科员的同样要外出公干。你当领导的事多每月补助三千块,我当工人的事少每月补助三百就行吧。那个会说,领导拿车补等于涨了工资,我们总不能干看着吧,多少也要来一点。这样一来,本来是少数人享受的特权,无形中扩大了范围,加大了财政负担,搞不好还会有人闹事。不少掌权者就是因为难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而放缓甚至放弃车改。
难在高人一等心态的平衡上。车改难,还难在一些人的心态上。在官本位的社会中,当官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志。而当官又以什么为标志呢?古时候是轿子,现在是轿车。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开着公家配备的专车衣锦还乡,并不是贪公家那点油钱的便宜,而是在众乡亲羡慕的目光中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况且,公车还享受着在道路上违章行驶不受罚的特权,那多牛叉的事啊!现在,有人提出要把这个官相十足的福利给改革掉,自然会遭到很大势力的抵制。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出门办事开个车,是必要也是必需的。我们讲公车改革,并不是要求当官的和当兵的同吃同住同骑车,而只是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根据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职务消费货币化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与其想这法出那招治理公车腐败,不如干脆取消公车实行公车配备货币化。如此一来,既不耽误工作,又能有效控制费用,何乐而不为?哪用得着推行什么“车随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