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人说明世界的两大系统

   1、阴阳学说——周易八卦

   2、五行学说——洪范 五行

   3、两大系统的合流——阴阳五行学说

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1、以自然界的阴阳消息、五行生克说明人生哲理、伦理纲常、社会治理,强调顺天时而变,政令要符合四时,人的活动行为以及社会治理、道德修养要符合四时、阴阳的变化消长。即人合于天,天人感应。

2、上下有应,得中而正的中庸思想。强调人的行为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度。这与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有别,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世界性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紧张),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3、中国哲学充满着辩证法,主要表现在《周易》里,泰与否、损与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损上益下,损下益上,这种辩证法是天人和谐的辩证法,不是主客对立的辩证法。

4、中国哲学注重天道、地道、人道的和谐一致,天、地、人,构成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三极。天、地、人,固然可以归结为自然与人这两极,即天、地都是自然。按照西方哲学的思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构建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人与世界是对立的,而在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人与世界是统一的、和谐的,天、地、人的变化、应合,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而不是相互分裂的。人在天地之间,在天地之中,而不是在天地之外,与天地相对立,是在人与天地应合互动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完成自身的修养,成就自己的事业。

三、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中国哲学的认识方法。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类比、比附,而不是逻辑和推理。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体悟自然的变化与人世的奥秘,西方哲学的智慧是理性的冷静思考,在逻辑中展现世界的秩序和法则。西方哲学是人站在世界之上、之外,去观世界,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念,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哲学是人在世界之中、之内,去体悟世界的创造与生成,在创造与生成中达到天人合一。

四、中国哲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对儒家思想过于推崇,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对道家、阴阳家等其他诸家研究不足。“阴阳五行学说”正是中国人的哲学思维方式,中国文化正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中国的天文、历法、医学,甚至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都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中医的哲学理念是养生,治“未病”,是养生、治疗、和调理的统一,而西医的哲学理念则是治“已病”,是单纯的治疗。而缺少养生和调理的成分。正是“阴阳平衡”、“五行生克”构成了中医的哲学基础。

中国哲学的不足,在于把自然之理推广于人类社会、政治、道德等领域,注意到自然与社会和人的统一性,而忽视了社会领域的特殊性,这是由其类比、比附的方法所导致的。由此去分析中国哲学,也可以说中国哲学是“自然决定论”,其历史观则是“圣人决定论”。但这不乏其合理因素,在中国文化里,人处于天地之间,圣人被称为“王”,是沟通天、地、人的主体因素,皇帝被称为“天子”,替天行道,管理百姓。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中,天、地、人是相通的,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这符合今天的生态理念,这是西方哲学所不具有的。

五、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儒家注重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积极进取,是“阳”;道家守静致柔,崇尚自然,强调道法自然,倡导“无为”,是“阴”。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者的张力与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包、不断创生的文化精神。仁者若山,智者若水,山为阳,水为阴,乾(天)为阳,坤(地)为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刚健,地道柔顺,天贵于创造,地贵于生成,创造与生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六、中国哲学的总体特征和核心理念

   中国哲学的总体特征和核心理念,是辩证统一的和谐天人观,或和谐统一的辩证天人观。中国哲学不同于讨论思在关系的近代西方哲学,也不同于走问题化的现代西方哲学,以及平面化、解构式的后现代哲学,而是始终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生活智慧和人生智慧,是把世界观、历史观、伦理学和管理学熔铸为一体和谐统一的辩证天人观,其基本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阴阳平衡、五行生克是人和世界(天、地、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状态和基本规律。阴阳平衡、五行生克,既是自然存在的状态,也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同时又是人和世界相统一的和谐状态。

2)顺天应人,在顺应中求变革,在变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理念。人的行为、道德修养必须合天时,顺时势,守中道,方能正固吉祥,持续发展。

3)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与柔顺包容的生成理念,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

七、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化,是中国哲学研究和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