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词典(四)——风景


【风景】

读读鲁迅,读读沈从文、萧红、废名,再读读郁达夫,便能知道,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是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现代小说被“深刻”之狗撵得四处乱窜,却与风景渐行渐远。而对于当年的郁达夫他们而言,小说、散文不写风景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

郁达夫又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家,风景描写更成了他作品的重要方面,因为浪漫主义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自然的崇拜。

与鲁迅相比,郁达夫写风景,是在浪漫主义的情绪中进行的。

浪漫主义者喜欢矢车菊、迷迭香、月桂树和湿润空气中的龙涎香,也喜欢旷野、废墟、枯山与老水。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浪漫主义者在注视这些风景时,都完成了一个浸润的过程——美的浸润。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经过浪漫主义者的审美、并被确实认定它们已经具有美感之后,而被写入作品的。美是浪漫主义者选择风景的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依据。

浪漫主义的风景描写还有一大特征:自然是具有神性的。浪漫主义作家对自然往往都有一种仰视的、虔诚的姿态,对天穹的聆听,是一个恒定的形象。这是郁达夫《沉沦》中的一段风景——

 

看看苍空,觉得悠久无穷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里点头。一动不动的向天空看了一会,他觉得天空中有一群小天神,背上插着了翅膀,肩上挂了弓箭,在那里跳舞。

 

浪漫主义的风景描写与现实主义的风景描写,其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

  在有关对浪漫主义写景的分析方面,我至今还未看到有人比丹麦人勃兰兑斯的分析更为透彻与确切。他的分析是非常形象化和个人化的。他将自己的学说建立在直觉与经验之上,然后再寻求理性的帮助,从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浪漫主义写景的研究,他同样采用了这样的方式。通过自己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感应和自己与浪漫主义者相处的切身感受,他突然抓握了解读浪漫主义写景的一个关键性单词:精灵。

  浪漫主义并不在意自然万物的有形之体,而在意自然万物的无形之灵。“精灵”的发现,使他非常有效地解释了浪漫主义为什么注重对自然万物的印象、为什么偏爱夜晚之景色:月光、夜莺的啼唱、风掠过黑色的枝头、远处草坡上一匹若隐若现的白马……。浪漫主义者在写景方面所显示出的所有这一切嗜好,皆是因为他们迷恋于精灵——只有在梦幻、迷醉、朦胧状态时才会出现的精灵。

郁达夫的风景也常常在夜晚——在精灵出没的夜晚。

 

  月光下的翁家山,又不相同了。从树枝里筛下来的千条万条银线,像是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不知躺在什么地方的许多秋虫的鸣唱,骤听之下,满以为在下急雨。白天的热度,日落之后,忽然收敛了,于是草木很多的这深山顶上,就也起了一层白茫茫的透明雾障。

 

说郁达夫,不说风景是说不彻底的。风景在他这里,既是用来调节节奏、营造氛围、孕育美感的,也是用以象征和隐喻的,还具有宗教的意思: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是造物主静呈人类的奥义书,那里头有哲学和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