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来,“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GDP”、“幸福中国”纷纷出笼,构成新的官场术语。从地方到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竞相说幸福,俨然要把幸福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别以为这些代表委员是在避实就虚或顾左右而言他,他们也不是要探讨人生的意义等哲学命题,而是在谈民生政治,只不过幸福比民生更“给力”。
事实上,幸福是个一言难尽、美好却又模糊的概念,但也可以与中国的现实对照并获得较为清晰的解释。从拆字上看,“幸”字上有“土”,代表房子,下有“¥”,代表钱;“福”字代表一家人,有田种(有吃的),有衣穿。据此,幸福可以定义为一家人有吃、有穿,还有房住、有钱花。
这个定义涵盖了普通民众能否“幸福”的物质要素。对大多数民众来说,温饱应该不是问题,缺钱少房则是通往幸福道路上绕不过去的两大障碍。在“大政府、小社会”的中国,要克服这两大障碍只能靠政府。
官方在“十二五”规划中承诺,今后五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等等。官方媒体说,这些改善民生的指标为民众制定了“幸福蓝图”。
的确,“十二五”规划对民生的关注超出以往任何一个五年规划。在社会矛盾增加、民众维权意识增强、官方维稳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加大投入改善民生不失为一项缓和社会矛盾的有效措施。但改善民生不等于打造幸福,即使“十二五”规划完全实现,大多数民众仍将面对缺钱少房这两大难题。换句话说,大多数民众距离幸福仍很遥远。
例如,目前中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不到1700元,即使今后每年增长13%以上,五年后也不到3000元,这个收入到时在大中城市能否过得幸福,实在是个大大的问号。
为民众谋幸福当然没有错,但大多数民众恐怕还是希望代表委员解决惩治腐败、社会公正、教育养老等种种让他们“不幸福”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侈谈规划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