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在美国留学,深感美国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业的完善和发达,也深感中国社会服务的落后以及社会服务工作者的被歧视。在我们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中,经常会有不少学生自怨自艾,叹息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就业前景的黯淡,这的确是事实,是我国的现状。当他们向我诉说他们前景的时候,有时候我也无言以对,因为我无力改变这一切,我只能从“坦然并把今天的事做好”去安慰他们。他们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浮躁,没有信心,以及过于仰赖他人,是这一代很多大学生的共同特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然而在一个以“升官发财”为绝对成功标志的民族和社会里,这种状况是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变的,除非权力来源制度和社会文化价值信仰的转变,而这,既需要公民自身心态的调整,更需要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过,有时候,路就在眼前,就在脚下,譬如公益事业:
中国社会最近些年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社会中由民间自发产生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已经大量涌现。一个理论是:当一国处于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也是该国公共服务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
经济发展水平催生了社区服务、环保、教育、特殊群体关怀等各类社会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目前中国的公共事业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仅以志愿服务所提供的非正式就业机会为例,根据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比较项目的研究结果,1995 年,美国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就业数量占非农业就业总数的比例为7.8%,如果算上志愿者的贡献,这一比例上升为11.9%,也就是说美国志愿服务相当于提供了4.1%的非农业全职就业机会;西欧国家志愿服务相当于提供了3.3%的非农业全职就业机会;即使是志愿事业不太发达的中欧、拉美国家,其志愿服务也提供了相当于0.6%、0.8%的非农业全职就业机会。而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002 年,中国社会团体提供的就业数占非农业就业总数的比例仅为0.19%,如果算上社团志愿者的贡献,这一比例为0.21%。也就是说中国社团志愿者的贡献仅相当于提供了0.02%的非农业全职就业机会。中国志愿服务在解决就业方面的贡献不仅远远比不上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也比不上中欧、拉美的国家。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研究指出,如果中国公益事业达到西方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中国的社会公益领域将会带来80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如此说来,无论是公益组织就业还是公益创业,光公益事业一项,对口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大有就业前景了。
做公益事业,非常强调公益使命感,强调人们心中涌动着的那份爱心,那种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人文关怀。大家需要带着这份使命感去做公益,但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巧思,通过创新的想法来勾画公益创业的计划,更加高效地去满足社会公共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