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商的道德困境和现实危险


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房价以井喷般的姿势上扬,使得相当一部分人沦为房奴,更多人却欲做房奴而不得。但不可否认,依然有为数不少的国人因为房价上涨而得益。只不过是,在大家集体“讨伐”房地产商的浪潮中,这些得益者保持了惊人的沉默。闷声发大财,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鉴于以上原因,今天大部分中国人对房地产商缺乏好感——这是我的一个判断,没有准确数据支持——至少,从媒体舆论上看起来是如此。任志强,华远集团总裁,因其在房价问题上的直言无忌,曾被网友列为“十大最想揍的人”第二名,堪称房地产商的杰出代表。王石,万科地产董事长,“汶川大地震”之后,因为“万科捐款门”被众多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引起各方争议,后来虽慷慨解囊1个亿,仍然难掩众口。因此,温家宝总理27日在与网友交流时声称“房地产商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受到许多网友追捧。

作为一位公民,一位企业家,房地产商身上当然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这个完全没有问题。比如说,那些流淌着强制拆迁鲜血的土地上,能不能少盖几栋房子?比如说,对那些日夜卖命的建筑农民工们,能不能按时支付工资,而不是工程一结束,就拍屁股溜之大吉?但是老实说,房地产商有没有道德,这与房价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房价高企,也远远不是房地产商一手造成的。借用秦晖先生一句话,“中国的房价有问题,但不是房地产商的问题。”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涉及房地产的税是12项、费是50项,是全世界税收品种最多的一个国家。这62项税费占房价的30%—40%,这还不算出让金,出让金应该占到房价的30%—50%之间。如果把62项税费和出让金加起来,会发现我们买的房子的50—90%进了政府的口袋里。”郎咸平的分析也许不够严谨,取其底线,房子价格的一半与政府有关,大体是可信的。搞懂这一点有助于你明白,为什么在强制拆迁的时候,地方政府往往表现得比房地产商更加积极。

在商言商,房地产商的目的就是赚钱。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里,房价的高或者低,都不是房地产商所能控制的。在房价高企的时候,责怪房地产商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实质上是把他们置身于一种“千夫所指”的道德困境。当然,除了这种道德困境,房地产商其实还面临着一种现实危险。

除了“道德血液”论,温家宝在与网友交流时还明确指出,“我没有调查你们每一个房地产商的利润,但是我认为房地产商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你们应该对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这是一种温和的劝告,更可能是一种明白无误的警告。近些年来,国家多次出台宏观调控政策,连房产税和限购令都作为杀手锏使出来了,无奈房价越调越高。问题就来了:总得有人来承担政策失败的后果啊。国家吗?地方政府吗?显然都不是。最终,极有可能房地产商会被作为“替罪羊”推出。评论作者庄华毅说,“道德之血”的劝诫是先礼后兵。除却威胁的成分,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先富起来的人群哪里去找安全感》中提到,“穷人没有尊严,富人就没有安全感。”同理可证,“穷人买不起房子,房地产商就没有安全感”。买不起房子的人越多,这种不安全感越甚。虽然后者并不是前者的原因所在,但后者却是前者的情绪靶子所在。这种情绪已经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堰塞湖”,我想,在“堰塞湖”尚未崩塌之前,房地产商要好好想一想;已经到了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