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时刻熟知百姓心


      为了让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重庆大力开展以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内容的“三进三同”活动。两年之间,25万人次机关干部走下田间地头,不但握起农具干活,端起粗瓷碗饮水,而且集智助力,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35.6万件,大量矛盾和怨气消弭无形,社会服务管理到了人头。(据2011年2月28日 新华网)

     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发展,也给群众工作带来新挑战。昔日的“集体人”变成“社会人”后,群众和组织的联系减弱;乡村管理范围扩大、人口流动频繁,亦使社会管理难度增加。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急切需要干部来动手帮助解决。诚如有53年党龄的重庆市云阳县黄石镇中湾村老党员刘厚贵所说,如今群众对党员干部有三盼:政策不打折,有事不推脱,平时能上门。然而,我们有些干部脱离群众之风日甚,百姓很生气,甚至酿成干群之间的大矛盾。

     重庆市委也曾给一些脱离基层的干部“画像”:不下基层,下情不清,心思不朝下(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对此,也有群众评价为证:“战争年代同生死,肩并着肩;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如今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这是群众对少数党员干部作风蜕化的讽刺。毕竟,干部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当官就得给群众办实事、好事。

     重庆市积极应对干群关系新变化,引导党政机关干部走下田间地头,不但握起农具干活,端起粗瓷碗饮水,吃农家饭、睡农家床,而且集智助力,帮农民解决出行、饮水、就业等难题。下乡进村干部以“三进三同”为载体,加强官民心灵沟通活动,既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见面,更下功夫了解掌握百姓的心思,和农户“结穷亲”,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随时知道百姓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时刻掌握老百姓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在盼什么、需要什么,把帮助及时送上,帮到位、帮到底,了却百姓的“心病”。

     要知心,就要有体恤百姓之情怀。这种体恤是于细微之处,不露山不显水的。倡导不打招呼、没有陪同、没有预设模式的自由式走村进户,切忌前呼后拥、兴师动众的无自主式“三进三同”。干部要以善于洞察人心的才能、和蔼可亲的态度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坚持不扰民的前提下,多走走街道村屯,多睡睡群众的床铺,多端端百姓的饭碗,多摸摸群众衣服被褥,多看看群众锅里的饭菜和仓里的粮食,多接触一些一线工作人员,在与群众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捕捉民心所向,注意从听、看、思中,全面准确地察民情、知民心、晓民意,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

     要知心,就要有推己心以置人之度。干部善于将心比心,百姓才能吐真心、说真话。干部要多进行心理换位思考,经常“换把椅子坐坐”、“倒过来想想”,遇事多一些“假如我是村民”、“假如我是居民”我该怎么办?在这方面,革命导师列宁同志有一段话颇有教益。有一次,他对人民委员会的一个工作者说:当有人向您申诉和请求时,您就假设自己处于申诉人的地位,努力以自己的身心去体会他的处境。如果有一个人来请求你拨给住宅,那就请您尽量发挥出全部的想象力,设身处地地来想,就好象是您自己没有住宅,是您带着一家老小四处漂泊……这时您就一定能找到帮助请求者的办法。假如参与“三进三同”活动的干部,都能“努力以自己的身心去体会他的处境”,还何愁不知百姓心、话不入心呢?

     要知心,还要有宽谅容人之量。“话是开山斧”,“三进三同”实际上就是运用心灵沟通交流的方式,去密切干群关系。但是说话也并非易事,说得好,使人笑;说得差,让人跳,这也是政府机关的常见病。由于一些矛盾和问题的长期积淀,尤其是官僚腐败,物价上涨,群众买房贵、看病贵、上学贵问题日益突出,意见较大。越是存在矛盾,越是牢骚满腹,越是需要干部去做工作,去了解情况,去解决问题,去化解矛盾。不妨把“三进三同”当成一次群众心理宣泄,要敢见群众,喜欢听牢骚怪话,甚至是乐于听“骂声”。“心平”才能气顺。只有真心倾听群众的真话、心里话,才能让群众将憋在心里的怨气“放出来”。倾听群众的真心话、牢骚话,甚至“骂娘话”,是一种度量,也是“三进三同”活动应有的内容之一。

    总之,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要抱诚心、动真情、办实事。关键是要真实掌握民心,竭诚服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