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污名为“盲目迷信”
杨于泽
近日,国家乳制品工业协会委托权威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国产和进口婴幼儿奶粉进行抽查检测,结论是,国产和洋品牌无明显差异。于是就有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能盲目迷信进口奶粉。专家举出的理由是,仅去年3月到7月,被我国退货的洋奶粉就超过450吨。
市场抽查检测的结果现在有了,但结论是否可信,由于乳制品工业协会与国产品牌的利益关联性,民众可能不敢全信。 事实上,结论有可能只是一面之词。就好比拿一般白酒与茅台、五粮液去比较,你会检测发现,它们的酒精、矿物质以及其他某些营养成份的含量大体一致,但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否认的。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国内消费者信任洋品牌,相反对国产品牌不太信任。据说,仅去年3月到7月,我国就将450吨多的洋奶粉退货,证明洋奶粉也有质量问题。即便如此,消费者还是信任洋品牌。专家称之为“盲目迷信”,相当于说,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信任是盲目的、没有道理的,甚至是错误的。我国对“迷信”是一贯采取批判态度的,推论下去,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信任似乎也应当接受批判。
在营销学上,消费者对某种品牌的喜爱被称为“品牌偏好”。出现品牌偏好的原因,一方面是品牌自身的营销活动,一方面是品牌所具有的质量信誉。前者靠商家做品牌形象包装与推广,后者则要求品牌苦练内功。消费者喜欢某种品牌,也可能由于所谓从众心理,但商品本身质量和口碑不错具有决定作用。所以,品牌偏好往往是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理性选择,也体现在消费者对奶粉产地的选择上。国内消费者收入并不高,国货对他们来说可谓价廉物美。但从2004年阜阳奶粉事件到现在,国产奶粉隔三岔五让消费者心惊肉跳。三聚氰胺从2008年被曝光,一直闹腾到去年底。进口奶粉有些也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但问题的性质没国货这么要命。消费者买进口奶粉,就是用脚投票,这也是一种市场法则。
事实上,购买洋奶粉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任谁不信任谁的问题,而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现在一般国产婴幼儿奶粉每罐一两百元到两三百元,进口奶粉两三百元,贵的要四五百元,而一名婴儿每月可吃掉四五罐。谁愿意多花一倍的钱,去“供养”一种对洋奶粉的“盲目迷信”?买洋奶粉,是因为国产奶粉实在让人放心不下,消费者觉得花更多的钱物有所值。
把国内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说成“盲目迷信”,是对消费理性的污名,它反证了国内业者的傲慢无礼,再次显示乳品行业缺乏基本的自省精神。你这个行业不干净,你的产品不可靠,消费者自然不买。消费者不买,你就应当从自身找原因,就建质量信誉。现在你说消费者“盲目迷信”洋货,自然是错在消费者。问题在于,你能强制消费者购买国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