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基于1月21日《中国经营报》的采访,并在当日的内容基础上,有些许润色。希望这点肤浅的认识能给相关人员带来点滴的启示。
1、如何看待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企业对微博、论坛等方式的运用?
总体来说是这种现象符合发展趋势。
首先,从长远来看,互联网是传播的趋势。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替代平面媒体与电波媒体,但却会越来越发挥难以取代的独特作用。
其次,以巧制胜以及互动营销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执行的趋势。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企业,从经验与背景、资金与口碑等方面,都难以望大企业的项背,进行巧妙以及互动营销才能与大企业共存,也只有实践才会让理论不断完善。
第三是符合传播原理上的趋势。微博表达自己,论坛与人沟通;微博注重发现,论坛注重交流;微博是单向性的,论坛是互动的;此两者结合,既可以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且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2、这种方式对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有那些作用?
微博建立形象,论坛聚拢人气。两相结合,会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失控也会自食苦果。品牌的建设原本就是建立与传播的过程。
所谓形象建立就是“说什么”,所谓形象传播就是“怎么说”以及“对谁说”的问题。虽然这是传播的缩影,但并不是传播的全部构成。
网络营销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仅做到微博和论坛等网络营销,还远远不够。
至少网络营销需要与平面媒体结合,在线下与活动结合,在流程掌控方面与数据库营销和危机管理结合。任何一个专业细分市场都是系统工程,是大的系统中的相对小系统,而这个相对小系统又是相对大系统。
3、作为企业来说,微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如何更好的运用才是关键几点建议?
微博定会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但根据传播原理,并非所有知名度都可以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所以其中就有许多技巧。在此提三个建议:
首先是专业:所谓“专业”就是所说的一切,都围绕自己的核心标签,不要为了知名而知名,吸引什么样的人,如何吸引,以及为何吸引都成为微博传播策略制订中的基础部分。要敢于用理性来约束自己在关注点方面的冲动,限制不相关的人的围观,更要限制自己发表言论的冲动。
其次是技巧:技巧的核心在于借势,微博借势就需要在专业的基础上,突出对热点事件、热门人物、热烈话题的关注,借热度提升别人对自己的关注。
第三是独特:所发表的见解必须独特,俗语“语不惊人死不休”,网络营销还要与围观者形成互动。不管是2010年的“贾君鹏”还是2011年的“丹丹体”,都以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假如这是一种炒作,也是建立在独特性上的成功炒作,至少是达到了知名度的瞬间提升。
4、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不论在影响还是在资金方面都有局限,未来在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应该怎么来把握市场?
互联网时代在所有行业的市场格局中添加了不确定性,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机会。任何行业都有诸侯乱战,重新洗牌的可能性。
俗话说,大象踩不死蚂蚁;更有人说“船小好调头”。虽然中小企业在影响力与资金方面都有局限,但还是可以有“四两拨千斤”的机会的。
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前提。
比如战略上必须实行减法原则。不盲目扩大自己的战线。把关注点从立体缩减为平面,从平面缩减为一条线,并将一条线浓缩为一个点,一切策略与战术,方法与技巧,都围绕这个核心点,用自己的关注换取市场与客户的关注。虽然两个点可以形成掎角之势,三个点可以形成鼎足之势,最多不超过三个点。因为超过三个点,就会造成混乱,并让自己加速死亡。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那随后拓展的第二与第三点都是在一个核心点确立优势甚至胜势,形成难以逾越的门槛之后,视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再比如在诉求上必须实行角色转换的策略。时刻从市场的角度,从客户需求与满意度的角度,依托自己的核心优势,推出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还比如在利润率上必须实行戒贪的原则。忘记自己的成本,不要谋求暴利。以“小快灵”为资金周转的法宝,这才是新兴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道路。
5、互联网时代,网络营销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
网络营销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营销与形象传播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从近些年网络广告与网络公关市场容量与所占的份额的增长就可以看出来。
大企业通常都会患有一定程度的大企业病,比如机构臃肿,反应迟钝,再比如方案论证过程繁琐、决策周期漫长,还比如或多或少都会基于店大欺客,对市场与目标客户的相对漠视,这就会导致某些忠诚度不高的客户出现用脚投票,由于客户的“背叛”使得大企业的随时有可能出现市场占有率下滑,客户的含金量不高,客户维护成本提升,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情况。
这对新兴公司来说,意味着快速成长,迅速壮大的机遇。抓住了并且跟市场策略、战略甚至资本运营结合,就可以异军突起。
贾春宝
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