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窝头是一种食品,一度是北方农村的主食,归属于粗粮之列。
多年前,一个被判了流氓罪的的歌星凄厉地唱着监狱歌:手里头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可见,窝窝头并不是什么稀罕物,而是一种艰难困苦的象征。
窝窝头的制作办法比较简单,当然,所用的原材料也不尽相同。我所介绍的窝窝头,是流行于鲁西北农村的主要做法。它的原材料是玉米面和黄豆面。两种材料的比例大概是三七开,即玉米面七成,黄豆面三成。这个配比应该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倘若这个配比失衡,窝窝头的口感必定大打折扣。如果只用玉米面,窝窝头就不够松软和香甜;如果黄豆面掺入太多,则窝窝头会有苦味,不好吃。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没有包产到户,粮食匮乏,窝窝头是最为普通的食品。由于是粗粮,吃起来比较费劲,咀嚼艰难,下咽也不是很顺畅,被你反复咀嚼过的窝窝头依然粗粝,狠狠地挂擦着你的食道,就像是一口烈酒,你能深刻地感受到它们沿着食道向下蠕动,有时候会噎得你呼吸困难。所以,就盼着能吃上馒头——这个是细粮。可是那个年代,能吃上窝窝头已经是万幸,春荒的时候连窝窝头都是宝贝,这个季节,多是一点点玉米面,绝大部分的野菜混杂,做成的窝窝头啥味儿都有,别说下咽,就是咀嚼都很费劲,但也要竭尽全力吃下去,要不就饿肚子,这个滋味谁也抵不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窝窝头渐渐地从农村的餐桌上退下来,被香白的馒头取代,玉米不再是人们的主要口粮,更多时候被加工成饲料。所以,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连窝窝头长得啥模样都不晓得了。
但是,窝窝头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相反地,虽然失去了农村广大的土地和人民的拥戴,它在城市里却发了迹,身价暴增,倍受宠爱。为啥?因为它是粗粮,因为它对健康有利,更因为美好生活哺育的富贵病需要它来平衡。它甚至在国际上的口碑都很好,健康和营养学家说,玉米能有效防治高血压、心脏病,能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等等。
1995年春天,我到鲁西北农村省亲,想吃窝窝头却没地方找,大舅说,谁还吃那个,剌嗓子。
我娘在福州的家中做的窝窝头,掺了胡萝卜丝和葱花,微咸中带甜,味道美极。
次年秋天,我到济南市,纯羊肉馅的包子一个三毛五,可是个头小不拉几的窝窝头一个却卖到五毛钱,而且极其畅销。听说现在城里人吃窝窝头的越来越多了。据说,北京一些四合院里的私房菜,就有精致的小窝窝头,佐以野菜等,价格不亚于一桌子生猛海鲜,打的招牌是粗粮野菜保健康。
在福州这座典型的南方城市,想吃到窝窝头一度难于上青天,但是有一天早晨我竟然在路边的真味早摊点上看到了窝窝头,并十分喜悦地买了十几个(总共十几个)。吃在嘴里,虽然味道跟北方农村的有些差距,,但是一时满足了心理需求,仍然觉得值。
这两年,超市里渐渐地有了玉米面,娘就满心欢喜地买回来,每天早晨熬玉米粥喝——这是多年前我们在北方农村的主食。简单好喝,水烧开后,把用凉水冲匀的玉米面浆倒入锅内,煮开一会儿就可以了。有一天,娘念叨着说有黄豆面就好了,可以自己做窝窝头吃。但是黄豆有的是,怎么把黄豆加工成面粉就困难了。我突发奇想,用豆浆机把黄豆打成浆跟玉米面掺在一起不就可以了吗。因此尝试,果然不错。后来,超市偶尔有了黄豆面,这比豆浆更好了。娘做窝窝头融入胡萝卜丝,或者青菜,别有味道,百吃不厌。
周末有空,跟老娘学做窝窝头,捏一块面,一手造型,一手托转,少顷,锥形的窝窝头揉好了,大火蒸笼半个多小时即可。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试试自制窝窝头,健康食品,食之有益,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