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景生笔下80多年前的昌黎农村小景
董宝瑞
近几天,笔者分别以《百年前的昌黎火车站与昌黎县城旧景》、《上百年前驻扎昌黎车站的日本守备队两张老照片》为题,转贴了在网络上发现的6幅昌黎老照片。今天,转贴已故的昌黎籍著名油画家韩景生先生1927年创作的平生第一幅油画,画面展示的是80多年前的昌黎农村小景。
在诸多捐赠者中,昌黎籍著名油画家韩景生先生1927年创作的平生第一幅油画作品被展出。这幅油画,展览场地在1-21号展厅展出,标有:“韩景生,第一幅油画,油画,29×28cm,1927”。
对于韩景生先生,笔者在和讯博客建立“昌黎·碣阳书斋”主页之初,曾于2005年10月14日以《名冠东三省的著名油画家——韩景生》为题加以介绍:
上一个世纪,从昌黎这块山雄水美的大地上,走出了一位名冠东三省的著名油画家,他就是已经作古的韩景生先生。
韩景生先生是昌黎县韩营村人(传为韩愈三十六代孙)。他于1912年出生在离韩营村不算很远的姜各庄。他自幼受家乡的皮影等民间艺术的熏陶,非常喜欢画画,但因家境所迫,在村里上了几年私塾,就在14岁那年,像当时的不少昌黎人一样,远行到黑龙江省的安达县城学作生意,当了一个店铺的小伙计。不想,这竟使他得以同那时人们极少接触到的油画结下了终生之缘,把他的学习绘画之梦圆得相当圆满。15岁时,他在一本《上海指南》中看到刘海粟先生开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招收函授学员的消息,兴奋不已,产生了学习油画绘画技巧的强烈愿望。他鼓足勇气,把自己精心绘制的几幅画寄到了上海美专,要求参加函授学习。就这样,他成了一名上海美专肖像科的函授学员。按照函授学习的要求,他买来油画笔、油画颜料,试着画起了油画。他画的第一幅油画,画的就是自己老家熟悉的庭院。他的这幅题为《乡间庭院》的油画处女作,一下就得到了刘海粟等人的认可。从此,他画风景,画静物,画人物,用色越来越大胆,透视越来越准确,油画的质感也越来越强烈,不断得到刘海粟和上海美专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表现他当时学习绘画水平的油画《静物》、《女孩》(均绘于1929年),如今都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8岁时,他结束在上海美专的函授学习,转赴哈尔滨,到俄国人开办的美术传习所专攻油画。进入30年代,他的绘画技巧日趋成熟,接连画出表现哈尔滨城乡风土人情的《马车》、《庭院》、《浴场》、《报社》等佳作(均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不到20岁时,就成了哈尔滨一个有名的青年油画家。东北沦陷后,他没能离开哈尔滨,继续在沦陷区从事绘画工作,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的一名美术教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任教期间,他从师日本美术教授左藤功,继续学习油画绘画技巧,并得到日本东京的著名油画家石井柏亭先生的指导。迫于当时的形势,他参加了几次伪满洲国举办的美术展览;他的油画《冬坞》打破了“特选奖非大画不可得”的惯例,获得由溥仪亲笔签发的特选奖。1941年,他的油画《人物》和《哈尔滨中央大街》参加日本“一水会”组织的油画展览,在东京、大阪等地展出,并被“一水会”收藏。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重新恢复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油画家的尊严,于1947年创作了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油画《被日寇炸毁的机场废墟》(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自己对东北解放区的献礼。新中国诞生后,韩景生心情舒畅,到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画《牧场》,画《小院雪景》,画《我居住的小街》,画《棚厦》,画《秋雨行人》,画《小院之夜》,画《傍晚火光》,等等,用自己的画笔尽情地表现新时代动人的生活景象。50年代末,他到镜泊湖写生,画出《镜泊湖组画》,其中《镜泊湖瀑布》被送到首都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悬挂。1964年,他创作的反映农村秋收景色的《山区秋色》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油画展览;1965年,他创作的讴歌城郊农民大棚蔬菜生产新貌的《四季春》参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这幅作品深得油画大师吴作人喜爱)。在此前后,他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到60年代中期,他的风景、静物画的创作水平越来越高,并开始由哈尔滨走向更开阔的视野。从1969年起,他多次南下写生,画出了《西湖风景》、《苏州园林》等油画小品和《桂林风光》、《长江入海流》等组画。1978年,66岁的韩景生上五大连池写生,画出了《五大连池风光》组画,参加了《啊!东北》东北三省联展,其中《石熊》、《石海》被送到香港等地展出;进入80年代,他又禁不住对北方山川的挚爱,创作出组画《北方的山》,紧接又画出了表现新时期的哈尔滨新变化的《铁路职工住宅区》、《深秋》、《明日的新居》等新作。这期间,他的《大兴安岭松雪》(《北方的山》组画之四)和《上海拆船厂》(《长江入海流》组画之二)等作品曾到苏联、日本等国展出;《明日的新居》、《秋收》等作品在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美术展览中相继获奖。晚年,他再也难以到处走动了,便采集鲜花,在自己的居室专门画花卉静物写生,精心创作了系列油画《花》(达近40幅),其中1991年创作的《蓝背景的向日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韩景生先生性情内向,安于清贫,对油画艺术的追求却痴心不改。他是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第一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创作的《庭院》、《浴场》、《报社》、《急归》、《石磨房》、《木房小屋》等油画,已经成为中国油画史上很重要的作品,均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韩景生由家乡昌黎去黑龙江学画,并献身油画创作事业,成了油画在北方边远省份传播的先导者之一。他在初出茅庐时画的不少作品,填补了东北地区早期油画的空白;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大批油画作品,特别是讴歌北方的名山胜境的系列油画,在新中国的美术发展史上也占有独特的地位。
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家乡这块沃土上走出一位这样出类拔萃的油画家而骄傲和自豪。
笔者在2001年9月19日写的这篇文章,介绍了韩景生先生在1927年15岁时开始学习油画绘画技巧的情况。当时,他在一本《上海指南》中看到刘海粟先生开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招收函授学员的消息,兴奋不已,便产生了学习油画绘画技巧的强烈愿望。他鼓足勇气,把自己精心绘制的几幅画寄到了上海美专,要求参加函授学习。就这样,他成了一名上海美专肖像科的函授学员。按照函授学习的要求,他买来油画笔、油画颜料,试着画起了油画。他画的第一幅油画,画的就是自己老家熟悉的庭院。他的这幅题为《乡间庭院》的油画处女作,一下就得到了刘海粟等人的认可。而这幅《乡间庭院》就是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展出的他的这幅画面油画处女作,画面展示的是80多年前的昌黎农村小景。从画面看,那时的昌黎滦河沿岸地区的农家小院是安逸、静谧的。在夏日明媚的阳光下,一个穿着红衣肚兜的农村少女在用铜盆在洗衣服;晾衣杆拴着的绳子上,晾满了他洗的衣物。用秫秸夹的寨子围住的院子,上架的豆角或是黄瓜长得郁郁葱葱,翠绿可爱。昌黎一带常见的平房的窗户,被萎帘挡住。屋旁的树木,也在舒展地吸阳遮荫。这幅油画的绘画技巧不算成熟,却有着浓郁的北方乡村特有的乡土气息,特别是“庭院”气息。
这篇文章贴出后,网友hanlu88留言道:“今天我有幸在哈尔滨参观了韩景生先生故居和著作陈列室。据我所知,韩先生的作品有34幅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笔者回答道:“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是韩景生先生在北京工作和落居的女儿介绍的,此外还有她送给我的韩先生的画册。如果是34幅照片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就更好了。另外,韩先生的儿子在深圳,也是画家。前几年特意和他姐姐来看过笔者(非典时期)。”韩景生先生在北京工作和落居的女儿叫韩春梅,韩景生先生在深圳落居的儿子,是其幼子韩毅成,如今画业有成,已经成为著名的中国花鸟画家。
韩景生,第一幅油画,油画,29×28cm,1927
名称:被日寇炸毁的机场废墟
作者:韩景生
年代:1947
材质:布面油画
少年时的韩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