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婧 营销管理专家 企业文化顾问)
“强悍”的家族企业
中国上市家族企业成长性优于非家族企业。
全球化时代家族企业依然活跃,业绩往往比非家族企业好
即使在全球化时代,家族企业依然占据不少国家经济的半壁江山。美国《家族企业》杂志曾经做过统计,发现在美国,家族企业的比例达到54.5%,在英国更高达76%,在澳大利亚是75%、在西班牙是71%,在意大利和瑞典甚至超过90%。研究还发现,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家族企业的业绩往往还比非家族企业好得多。2007年一组数据表明,按资产回报率、年收入增幅来看,美国家族企业分别达到5.4%和23.4%,高于非家族企业的4.1%和10.8%;在德国,家族企业在过去10年的发展指数增长率高达206%,而非家族企业仅为47%。[详细]
英美家族企业大多完成现代化转型,亚洲家族企业“风韵犹存”
虽然同样业绩出色,不同市场条件上成长起来的家族企业,其内涵不尽相同。通常来说,家族持有股份、家族控制公司或由家族成员管理的企业,都被认为是“家族企业”。但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家族企业其实也早已转型,更多的传统家族企业选择上市、并聘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创始人及其家族成员往往只持股、不再直接插手企业管理。在亚洲的中国、泰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由于代理人制度不够发达,家族企业则显得相对“落后”,创始人依然把自家企业只交由后代接管,家族成员仍旧参与具体业务管理。然而,这些看上去封闭的家族企业不仅还很流行,而且业绩也不错,这又是为什么?在中国,这种企业模式为何看上去更有利于创造价值?
家族企业为何流行
“在市场环境不如西方开放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族企业依然流行。在中国,人们对“子传父业”的模式绝不陌生,甚至并不排斥。但是,家族企业是否流行及其效率是高是低,与包括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技术发展程度、私营行业参与程度、政府工作效率、法律执行力度、融资难易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JP摩根家族一项调查表明,家族企业能成功传到第二代的,只有三成,能传到第三代的,占12%,而能传到第四代的,仅占千分之一。
劳动力市场太不发达,寻觅靠谱经理人不如直接传给子女
很多时候,委托经理人不如直接传业于子女,直接的原因就是接班人并不那么好找。来自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和上海的中欧工商管理学员几位教授通过研究就发现,“在制度效率低的情况下,由于劳动力市场有限,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非常稀缺”,家族成员往往成为最有吸引力、甚至唯一的选择(参考其联合发表的论文《制度发展对家族企业的兴盛和价值作用》)[详细]
家族企业全球网络也曾在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地做过调查,得出一个对比性结论: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是最难的。
为了解决寻找经理人难的问题,日本人炮制了折中的“女婿养子”模式,即创始人在公司中物色一个有能力的人,或将女儿下嫁与他、或收为养子,最后扶植成企业的接班人。这种模式仍然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传承,但本质上与挑选职业经理人无异,曾在日本非常流行,大名鼎鼎的日本松下集团、三井集团、丰田汽车等,都曾经在“女婿养子”模式下创造出比普通企业好得多的业绩。
法治环境无法保障委托关系,聘请“陌生人”打理企业不放心
家庭外部环境如何,对家族企业是否兴盛,影响很大。英国经济学家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就指出,在外部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跟陌生人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做交易,“交易成本会”太高,“失信”会太频繁。对此,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也持相似观点,他指出,当家族外部的诚信和法治环境越不可靠、血缘关系外的诚信越差,第一代创业者依然会选择由子女接班而不是外聘职业经理人。尽管“子承父业”也有很大风险,往往意味着企业活下去的概率可能不会太高,但因为找不到“信得过”的经理人,企业家也只能选择信“自己人”。
众所周知,在美国,很多所谓的家族企业实际上早就完成了向现代股份有限制的转型,而这得益于美国的法律架构能对契约的诚信和委托代理关系提供保障。这些负责的契约关系——包括股东之间的约定、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约定、公司和客户间的约定——必须以相对应的民法、合同法、商法共同予以保障,而这恰恰是中国所不具备的。有鉴于此,企业家倾向于子传父业,并非完全没道理。[详细]
儒家文化体系下,基于血缘的内部交易成本最低
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契约关系、诚信交易和有限责任制,在中国却遭遇“水土不服”,这让不少民营企业家更倾向于选择更封闭却高效的传统模式。然而,无论是大环境的特性还是企业家的选择,都与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儒家文化认为基于血缘和婚姻的风险交易体系通常是牢靠的,再加上“三纲五常”的约束,中国人普遍愿意相信“血浓于水”。中国的历史也表明,超越血缘的社会互助组织都相对不发达,相对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社会,儒家社会成员除了家、家族以外,基本没有太多“可供选择的信得过的互助体”。在家族成员间做交易,违约风险通常更小,交易成本也较低。文化根子上本来就强调血缘,再加上不如人意的外部市场环境,你要是中国的企业家,会选择哪种企业模式呢?[详细]
家族企业还得向现代化公司转型
事实上,因为富一代的子女本身就非常稀少,因此富二代中相当一批人将被迫从事管理与领导岗位,但是极大多数人实际上不只不喜欢,也不胜任。
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家族企业躲不过的难关
在美国和欧洲,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家族企业转型的一大“垫脚石”。理论上说,传统家族企业一般强调无限责任,现代公司强调有限责任,中国企业家们为何不愿意放下“肩上的担子”呢?原因之一,是有限责任制不仅“把公司和股东在人格上、财务上、责任上进行隔离”,通常还意味着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但在保障有限责任制的配套司法落实还成问题的情况下,受传统文化熏陶并且靠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不一定容易接受。
然而,从长远看,这可能是中国众多家族企业躲不开的难关。研究表明,家族企业是否能维持高效,就得看企业家能否“管住自己的胃口”。即使对于成功转型的家族企业,一旦家族成员对企业控制权超过其持股比例,都可能对企业形成“家长式”管理、进而对企业成长不利,封闭式的传统家族企业,则更是面临这样的问题。财产权、股权和经营权不分,是很多家族企业逾越不过的“漩涡”。对年轻的中国家族企业来说,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如何向现代化公司转型,将是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详细]
结语:家族企业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家越不过的坎”,无非是不自由的市场、不如人意的法治环境和儒家文化共同影响下的结果。在中国民营企业为期尚短的发展历史上,这种由创始人及其家族控制的模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在正面临着股权开放和接班的双重挑战。企业家能否顺利越过这个“坎”,本质上还得寄希望于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