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支撑艺术市场


  如你所知,“混战”可以说是前一段艺术市场的代名词:几篇文章可以将一个市场挤兑得一无是处,一段传闻可以让人心浮动,几个不专业但带着偏向的媒体将之搅得天翻地覆,等等。这让我们联想到当年的网络疯狂时期,而今疯狂已去,留下的仅仅是少数真正受到认可的机构。

  全球当代艺术的年公开销售额约为2000万美金,与耐克的年销售额差不多,比起股市可真是小巫见大巫,尤其跟那些把我们的股票搞得乱七八糟的金融精英们5亿美金的薪水来说更缺乏可比性。

  不过,也难怪大家对艺术品的关注。2001年至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增长780%,这样的数据在金融市场中绝对能让人为之折腰。

  眼下,节节开花后艺术品市场受经济大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也走入结构调整期。各拍卖公司在各个版块上的大改革、某艺术网站横空出世又不幸夭折、某艺术博览会推迟举办等,这些还只是先行个案,不久的未来,相信这样的结果会此起彼伏。而秋拍战幕已然拉开,市场还在继续。在这个时刻我们来说一下谁可以支撑艺术市场,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本期专题中,我们呈现出由全球顶级的文化高官、收藏家、艺术基金会、艺术捐助人以及美术馆博物馆馆长、重要艺术院校的负责人、知名学者参加的高层私密论坛: “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的讨论结果,从国际角度看艺术市场的支撑和格局之变。我们也从艺术市场上颇有争议的人物——萨奇作为个案,来看作为收藏家和经纪人的职责。甚至我们访谈了将萨奇带入艺术领域的其前妻多利丝•洛克哈特(Doris Lockhart)来进一步探讨萨奇的成功在哪里。

  历史是面镜子,时间会检验一切。沃霍尔(Warhol)说:“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因为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事实上,美国学者科可纳(Corcorna)的一项研究或许更具有说服力。他发现,“在今天创作和出售的绘画作品和雕刻作品中,只有0.5%在未来30年中能够保持市场价值。” 这似乎说明了一些已经久经市场考验的艺术品价值。也还意味着,绝大多数艺术未必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从刚刚落槌的中国嘉德2008秋季拍卖会看,包括了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邮品钱币铜镜等在内的共18个专场依然有逾3.6亿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出现,虽然油画及雕塑遭、以及古代书画高端部分受严重下滑,但是其他的板块依然是正常成交,有些甚至异军突起,比如现代工艺品和当代水墨、古籍善本。

  市场将继续关注新的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以往的“天价”将继续受到质疑。市场因经济危机而有较大的调整。如果艺术家、画廊和拍卖行都在这个阶段进行自我剖析和更用心创作经营、各司其职,想必会获得更多的未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