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强调,推进湖北工业化,必须以制造业为重点,逐步把我省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区。这就是说,我们在演奏工业化这部交响乐时,必须使制造业成为响亮的音符。一制造业如此重要,是由它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制造业处于核心位置,主要指工业中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资料(如机床、仪表、汽车)、为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如手表、电视、肥皂)的生产制造部门。显然,制造业既创造了资源品、服务品工业的需求,又为它们提供装备,在整个工业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
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看,制造业是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引擎。对农业而言,它是提升力量(如农产品加工),是生产资料(如机械、农药)的供给者。对第三产业而言,它是发展的原动力。对科学技术来说,它是可靠的实验手段和知识源泉;金融流通的80%也与制造业物流相伴。可以说,没有先进的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工、农、服务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旁侧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制造业的发展,会对一个地方的经济产生带动作用,从而改变一个地方的经济形态。如纺织业改变了英国曼彻斯特,汽车工业改变了我省十堰市。因此,在一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主要的改造力量。
自十八世纪工业化浪潮兴起以来,世界经济中心无一例外都是世界“制造中心”。历史证明,制造业的发展快慢、力量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也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二湖北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如果没有一大批“武字号”———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制造企业,湖北就谈不上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制造业在我省整个国民经济中一直处于主要地位。2002年制造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0%;上交税收占年度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4%,就业人数占整个工业职工人数的比重为87%。制造业是我省国民经济中当之无愧的脊梁。
近年来,我省经济中两个数据令人关注。一是武钢、东风公司新增产值占全省工业新增产值的1/3;二是武汉、十堰、宜昌、襄樊等市的工业新增产值占全省工业新增产值的2/3。这固然反映了我省经济过分依赖大企业、大城市的缺陷,但也说明了制造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
反过来看,也正是制造业滑坡、品牌衰落,拉大了我省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我省排在前面的30项产品中,全国市场认知度50%以上的仅6项,其余的在20%以下;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由1985年的4.8%下降到1997年的4%,再下降到2002年的3.25%。与此同时,广东日用化工、家电制造业集群,浙江皮革、服装制造业集群,像发酵一样推动了两省的经济扩张。
所以,解决湖北发展不够的问题,提高湖北工业化水平,振兴湖北老工业基地,关键是制造业这副“脊梁”要挺起来。三现在,对加快湖北制造业发展,存在着种种思想障碍。
比如,说湖北制造业没有奔头了。应该看到,湖北制造业资本存量丰富,仍然拥有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比如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生物医药工业等,日常消费品中还有纺织工业等。这些产业或技术含量较高,或产业关联效应大、扩张力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带动力。再说,制造业领域非常广阔,不能因为一两个行业竞争力丧失而全盘否定
又如,说制造业过时了。应该明确,信息化绝不是制造业的挽歌。在世界500强中,制造业占45%。在美国,制造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始终大于20%,拉动其他产业30%。资料显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财富80%来自制造业。只要人类不摆脱对物质占有和享受的生物本性,制造业就不会衰退和消失,相反只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还有数字网络决定一切。说到底,电脑只是制造业中的精密制造,网络只是一种新的资讯媒介和手段。如果没有汽车,电子商务系统再完善,冰箱也不可能自动跑到家里来。制造业是工业化的根,是现代化的本。没有制造业,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都会“空心化”,也都是泡沫。四我省制造业的基本形态是“长短不齐”。长者,高新技术产业;短者,传统工业。2002年,IT产业已占全省GDP16%,特别是以“中国光谷”为代表的众多科技开发区发展强劲。但与此同时,约80%的传统工业装备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平,有的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这一省情,决定了我省既要搞“新经济”,又不能简单化地排斥“旧经济”,要把造飞机与造皮鞋统一起来。省委省政府把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工业、纺织工业等作为我省的主导产业?褪且龅健俺ざ獭毙鳎颐且羁塘旎嵴庵终铰运枷耄反砀咝录际跤氪持圃煲档墓叵怠V挥星悄尽⒐嗄拘鞒沙ぃ拍苄纬晌沂∶⒌墓ひ抵帧?
不能简单地划分“朝阳产业”或“夕阳产业”。没有竞争力,“朝阳”也是“夕阳”;有竞争力,“夕阳”可能成为照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轮“朝阳”———浙江的打火机制造业、仙桃彭场的无纺布制造业就是这样的“朝阳”。
我省工业结构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以IT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之间存在“断层”。结果,由于缺乏传统制造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受阻;传统制造业由于缺乏新兴技术的带动,呈疲软状态,在全国竞争力不强。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排序居全国第28位。二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结果,重工业挤占了轻工业的生产要素,压制了轻工业的发展(比如,2001年、2002年重工业投资均是轻工业的4倍),进而影响对农业的带动,影响湖北经济全局。可以这样说,我省之所以是工业大省、科技大省、农业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部分原因就在于“新旧经济”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协调互动不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没有理由不吸取这些教训。
“门类齐全”曾是我省的优势。今天还要不要强调值得研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分工日益深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通吃”,我们更应该遵循比较优势原理,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擅长的产业做大。在做大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产业聚集”战略,即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由于细化分工,专业水平提升,提高了产品质量;由于信息对称,减少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效率;由于总成本降低,大大增强了一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和抗震性。因此,大力建设“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的客观需要。据统计,浙江省有52个产业聚集区。我省目前也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制造业密集区。比如武汉-十堰的汽车业、武汉-黄石-鄂州的服装业、荆门-潜江的石油化工业,等等。我们要推动产业集中化,从而使某一产业或某一产品成为全国甚至世界市场的高地。
要调动全社会资源来推动制造业发展。这里关键是突破所有制结构不优的瓶颈。广东、江苏、浙江2001年规模以上工业非国有经济比重分别为60.6%、59.5%、72.2%,我省仅18%。浙江省私营企业21万户,我省6万户。事实证明,激发民间力量,调动亿万人求富思变的创新、创业潜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战略;培育千百万具有创业精神的民营企业,是湖北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总之,世界制造业正向中国转移,湖北制造业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湖北制造业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湖北日报评论员胡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