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独立的民族科学体系才可能支撑中华文明存在到今天
——民族科学启蒙就是中华文化救亡 之四
只有理解民族科学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从许多人对待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的态度来看,这句话非常必要。日前网络上出现企图废止中医的签名活动,另外一些人则从建国以来从未停止过企图废除汉字的“科学实践”。了解近代史的人知道——所有这些一点都不新鲜:自洋务以来,不承认中国有历史的、不承认中国有科学的、不承认中国有文字的、不承认中国有文化的……所有这些论调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族虚无主义。为何会这样?应该说并不完全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此乃是教育使然。不信吗?那么你看这段问答:英国人类学会会长问荣格:你能理解象中国人这样高智商的民族为什么没有科学吗?荣格回答:他们有科学,只是这种科学你不理解。象荣格这样的外国学者都能认识到中国有着不同于欧洲的科学体系!我们有些同胞却不承认自己民族的科学成就或者不承认本民族的独立科学体系——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吗?中华民族的自然科学在洋务以后令人震惊和痛心地全面退出了主流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这使当代国人不仅对自己民族科学的认识远逊于对西方科学的了解,甚至许多人对本民族科学的了解完全不如荣格这样的外国人!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中国在洋务以前有自然科学吗?国学不是只有义理、考据、辞章吗?它们仅分别相当于今天的哲学、历史和文学啊!不错,清代的国学的确只有义理、考据、辞章,——但是,清代是国学衰落的朝代,清朝以前的国学视野要比清代宽阔不知多少倍!隋唐宋明的科举制度中都有天文和算学等等,这显然是自然科学,只有元清两个异族统治的时代科举才只有八股策论。
再看明代的学科分类。明代的国学分为质测、通几和宰理三学。质是区分,测是测量,质测就是自然科学;通是通达,几是根本,通几就是哲学和人文科学;宰是主持,理是管理,宰理就是社会科学。而国学的末法时代清代的义理考据辞章不过是明代国学中通几之学的一小部分而已!而质测通几宰理的治学顺序也不是偶然的,自然科学在明清之交尚以“质测之学”的名义排于“通几之学”(哲学)和“宰理之学”(政治经济类)之前,而这一排序可以上承到先秦各家学说的治学通例,体现了国学的基本精神和自然科学在中华学术中的真正地位。儒家《四书》中的《大学》明确提出了儒者当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大环节从事学术活动,并规定先后次序不能颠倒。道家更倡导必须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次序追寻真知,也即指出了人文研究必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和指南的道法自然原则。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那中华民族科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中华科学中哪些是自然科学,哪些是人文科学呢?中华民族科学起源于什么时代?中华科学的开端又是什么呢?
我现在可以明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中华民族科学诞生于10000年前的伏羲女娲时代,具象标志就是伏羲女娲图中伏羲女娲手中分别持有的“规”和“矩”,即伏羲手中的直角板和女娲手中的圆规。抽象标志就是我们民族都十分熟悉的太极图。
规和矩说明我们民族在伏羲女娲时代已经有实用技术,太极图说明当时实用技术的指导理论正是阴阳五行八卦学说。
《易》及其衍生体系近当代一向被世人尤其是我们自己所轻视,但是《易》体系既是我们的科学又是我们的文化,《易》实际上代表我们民族文明的全部内容和完整内容。
梁启超先生说:阴阳五行“二千年蟠据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
顾颉刚先生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
庞朴说:“五四以前的中国固有文化,是以阴阳五行作为骨架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思想,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
我认为阴阳五行蟠据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恐怕远不止二千年,因为五行肇始于天文,而天文和中国天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几乎是所有国学的基础,而五行被应用于人文领域就已经不少于二千年,实际上,五行从它被发现起就占据着中华学术的支配地位。
那么《易》体系都包括什么内容呢?
《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有些人一定会说“我知道,不就是阴阳么!”我告诉你,不对!《易》体系包括两方面内容,涵盖了后来东西方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这两方面内容,其一叫像数,代表中华自然科学;其二叫义理,代表中华人文科学。像数派(无字之易)是中华自然科学和中华人文学术的共同始祖和核心,专属道家;像数派后来衍生出义理派学术(有字之易),义理派是中华人文学术的始祖和核心,属于道儒两家。但在孔子偏解自然科学元典《易》为人文社会科学经典之后,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儒家经学传统在几千年间逐渐弥漫于国学主流学者群体,尤其中华自然科学在异族统治的元、清两代整体处于隐逸潜伏状态,并于此状态下遭受了洋务自然科学的冲击,遂导致在近现代中国科学和教育体系中民族自然科学精髓的全面遗失。
今天我们要真正复兴中华文明,就要首先学习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易》,首先理解民族科学,其次才能真正理解民族文化,理解整个中华文明,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迎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因此,人类文明无论从“文明”二字训诂还是从由《易》到《易经》的演变史实来看,虽然都是先有科学后有文化,但是文化和科学二者又须臾不可分离。而《易》是整个中华文明包括民族科学和民族文化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