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部严查难挡农民“被上楼”
杨于泽
国土部日16日开会,部署清查增减挂钩试点整治工作,将通过自查清理、检查纠正、抽查等方式,重点对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不顾条件大拆大建、强迫农民上楼等行为进行严肃整改。《新京报》昨天在报道此事时,对国土部处理农民“被上楼”问题寄予厚望。
农民“被上楼”,去年发展成一种运动,各地此起彼伏,农民怨声载道。本来,国土资源部在部分省市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谁通过复垦等措施增加了农村耕地,谁就可以相应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但在试点过程中,有些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节约”出来的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现在国土部要严查,算是有政府部门管事了。
但看了国土部的清理、整改方式,又油然生出疑虑:自查清理、检查纠正、抽查之类,对于那些急于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地方政府来说,到底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地方经济要发展,城市要建设,从地方政府立场看,没地是不行的。挤出建设用地指标,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让他们自查,肯定查不出什么错误;没有错误,自然也谈不上“检查纠正”。
国土资源部严查地方违法用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2010年底到2011年初,国土资源部进行了三轮违法用地问责,全国9个土地督察局对9个市县政府一把手进行了约谈。按规定,被约谈是有“资格限制”的,一个地方违法用地不要紧,只有超过全部用地的15%,才有资格被约谈。违法用地但不能取得被约谈“资格”的地方一把手,可以说遍地都是,土地问责事实上已经罚不责众。
既然地方敢于违法用地,他们强迫农民上楼,目的是“节约”用地,可谓用心良苦、一心为公。在执着于发展的地方领导看来,这么做,虽然方式方法不够完美,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国土部很生气,他们会尽力安抚,力求形成一种安定团结、顾全大局的局面。也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据各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很多省份都力争两位数增长,增长的本钱是什么?现在国家银根紧缩,银行放贷无钱,地方政府百事待兴,只能寄希望于土地和土地财政。据《半月谈》杂志昨日报道,我国经济每增长1%,就占用农地30万亩左右。将来各地要高增长,自然还是离不开占地。
中国人多地少,国家曾划定18亿亩耕地红钱,到去年底我国耕地总数已不足18.26亿亩。但各地增长目标定得那么高,除了占地别无选择,自然就要想办法把农民逼上楼,“节约”耕地,用于卖地,用于建设。光靠国土部来实行土地问责,能够起一定阻拦作用,但作用有限。
保护耕地,显然需要一场“人民战争”。农民是耕地的真正主人,也是耕地的法定所有者,是耕地权利人。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给他们赋权,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土地权利,在微观上抵制地方权力对耕地的蚕食,这是保护耕地的“毛泽东兵法”。舍此,没有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