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昨天发表署名任理轩的文章《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 /2011-02/16/nw.D110000renmrb_20110216_7-01.htm?div=-1),作者用了将近8000字的篇幅,试图 解读涉及社会公正的方方面面。看完文章后,约莫数了一下,“公平”一词使用了16次,而“公正”一词总共出现了169次,但与公平和公正密不可分的“公 开”,却一次也没出现。一篇标榜“理性”大谈公正问题的文章,却只字不提公正的源头和公平的起点——公开,实在很难让读者“理性的”看待这篇文章,说句不 中听的:难道公正就如谎言一样,说一百次就成了真理,将“公正”反复唠叨一百多次的就证明很公正了?。
社会公不公正是怎么判断的?,是比较。比较什么?,信息。
1878 年,12岁的孙中山赴美国接受了6年的西方教育,比较后方知当时中华大地上的不公。后来回国,开始他也很理性,发《上李鸿章万言书》,提出“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社会改革,约李鸿章面会被拒后,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与无数同样知道朝廷腐败无能的同道一起立志“驱除鞑虏,恢复 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这之前,如果不是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就社会变革方式与社会管治方 式进行过公开的激辩,如果不是人民都觉得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执政理念比清政府的以及康梁的更公正,武汉那一枪又怎会瞬间得到全国的认同响应呢。可见,只 要有可供比较的信息,公正与否其实很容易判断。
所以,社会信息的公开,对社会公正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社会公正的程度与社会信息公开的程度成正比。一个信息不透明,不畅通,不完整的社会,哪怕再怎样繁复的阐述“公正”,都是很难让人能以“理性”的看待的。
欠 缺了信息公开的承贯,所谓公平,公正无从立足。这也就是最近,为什么穆巴拉克在最后关头,也要拼命关掉埃及互联网通信,以及限制记者报道的原因。作为老百 姓,如果没有信息对比,只有一面之词,当然就很难辨别政府公不公正了。信息时代的媒体已经今非昔比,尤其是互联网,就像朗朗乾坤下的一面镜子,瞬间即可将 信息曝光,无论执政者乐不乐意,社会信息公开的程度将有增无减,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肯定更惹人关注,这是时代的发展规律。
在今天,像穆巴拉 克以及他所代表的埃及民族民主党一样,靠过去的一些功绩,靠强权,靠一些小恩小惠,靠几句口号,靠几篇文章忽悠老百姓的日子正在消失。人民不需要谁来告诉 怎样是公平,什么是公正,又或者理性里面该有些什么。傻子也知道十颗豆两个人分,你只给了他一颗,你就是不公。至于理性有两种,一是要看你能不能把傻子忽 悠掉,欺骗,威吓,打骂都行,总之使傻子方面“有理性”,当然,这是欺人自欺的;二是和他定个分豆的规矩,凭什么分,怎样分,一一公开,这样做,就算傻子 不依,傻子他爹娘他亲戚朋友,都会说服他,这是你这方面有理性。
公道自在人心,其实简单得很。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疑问公开,理据公开, 这样的信息才能服众,这样的媒体才有公信力,这样的执政者才值得人民付托。假如谁还无视真实信息之于社会管理的真正价值,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年的 封建统治,用了四个月;2011年的埃及革命用了18天,就把30年的独裁强权赶下了台,这就是社会公正的选择,这就是信息时代的速度。
信息的价值一直,并永远主导社会形态,也就是自然规律引领人类社会变革的方向。任何消极、怯懦、傲慢、贪婪、强暴的社会管理者总有一天会现出原形,被人民唾弃,这就是信息公开的威力。
没有公开就没有公正,读《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后有感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