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传记


如何读传记
                           谢 泳


 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学生,离开学校后你的专业可能就很少再用了,就是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你常读的书肯定不会是专业方面的。现代社会,学历只是资历,没有这个资历不行,但毕业后很快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给老师,是常有的事,谁也不能例外。大学的好处是素养和经历,功课本身还在其次。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最重要。我在学校里是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别的书我不敢说有什么体会,但作家传记方面的书,我有一点自己的读书体会,不一定对,说出来供朋友们参考。
凡重要的作家,通常都有不止一本以上的完整传记,包括作家本人叙述自己经历的回忆录及同类文字。对作家传记,我这样判断:
1、自传尤先,他传靠后。自传虽然也常有不准确的时候,但自传作为初始材料的史料地位不应当动摇,因为作家自传是我们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的原始起点,要给予特别重视。族谱、碑传一类史料的源头一般也离不开作家的自传。不是说自传完全可靠,而是强调自传的原初史料线索。对作家自传的基本判断原则是:1949年前的自传尤先,此后的自传靠后,因为此前较少意识形态的制约,此后的政治运动有说假话的习惯。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的说法,同时人做的传记尤先,异时人做的传记靠后。
2、 第一本传记尤先,此后的传记靠后。为什么要强调第一本传记的史料地位呢?因为除了有史料首发权问题外,第一本传记通常接触的史料来源有初始性,特别是史料的线索有原创性,以后的传记是一个不断扩展和丰富史料的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作家传记中,第一本传记都很短,越写越长是此类传记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史料扩展的原因,但也有把简单史料放大的原因。在使用作家传记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原则,关注第一本传记,留意最后一本传记。用第一本和最后一本对比,大体可以了解史料扩展的脉络。当然这不是说最先和最后中间的所有传记都没有价值,而是从史料来源的角度判断作家传记的完成过程,一般说来,传记的难易程度是递减的,第一本最难。
3、作家评传的问题。偏重叙述生平经历的,叫传记;偏重研究的叫评传,但两者的界线有时候并不明显。一般说来,先有传记,后有评传,传记是评传的基础,评传是传记的研究扩展。传记重叙述,评传重研究。作家传记是研究者获得史料的初始基础,也就是说,我们从传记中获得的主要是史料线索,还不是史料,从传记线索中往出扩展史料是我们使用传记的目的,而传记本身并不能成为我们史料的基本来源,就是作家的自传也不能成为史料来源的依靠,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时,作家传记属于“有意”的史料,或者说是次料,是第二手材料,此点要有清晰认识。
4、先西后中。如果同样的作家传记,有西方人完成的,一般要给予特别注意。因为西文方人的观察角度相对独特。文学性的传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一般不能使用,凡没有明确说明史料来源的传记,一般都是文学传记。或者要把此类传记作为特殊形式处理,因为虚构和想象影响了史料的真实性。
对传记真实性的判断,瞿兑之上世纪四十年代为《一士类稿》所写序言中有一个看法,我们应当了解。他说:“自来成功者之记载,必流于文饰,而失败者之记载,又每至于淹没无传。凡一种势力之失败,其文献必为胜利者所摧毁压抑。”这个看法和陈寅恪早年处理史料的一个卓见相同。陈寅恪在《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一开始就指出:“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陈寅恪的的意思是说,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判断史料要官书和私著并重,互相参证。
人在一生中会读各种各样的书,但传记是最重要的一类,一般说来上面的原则适合判断所的有传记。
                                                           
20091214于厦大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