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启智慧的大门


一、每个人天生就具有无量智慧

  上面这个命题,肯定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但不管你信与不信,最好先沉住气,待看完下文之后再作出你的判断。

  你若不信,首先我断定你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即把“智慧”与“知识”给混淆了。其实,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是后天所学习的,而智慧则是先天就具有的。知识需要后天的学习;智慧不需要学习,只需要开启。

  在古代典籍中,把人的智慧分为两大部分,即“与生俱来的智慧”与“生后所求的智慧”,前者叫“根本智”,后者叫“后得智”。有一部专门讲开启智慧的历史典籍,名《大般若经》,原文数千卷,我国现存的《大般若经》为六百卷,若每天读一卷,得花将近两年的时间。

  人本来就具有无量的智慧,但为什么表现出来的则有“智力高下”,“聪明与愚笨”的差别呢?

  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力”,并不是“智慧”与“能力”的结合,而是指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所谓“聪明与愚笨的差别”,实际上也是指“知识+能力”综合性的差别,知识丰富,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强,我们就认为他聪明,反之,则认为愚笨。从根本上讲,人与人之间的“智慧”是没有差别的。

  这里就产生一个严峻的问题:既然每个人的智慧没有差别,为什么表现出来的“智力”又千差万别呢?

  智慧与知识虽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智慧虽然人人具有,但开启的多少、早迟等都大有区别。开启得早,开启的量大,其对知识的敏感性,记忆性,灵活性、辨识力等自然就强,反之,就弱。现代教育中的偏向是仅仅注重后天“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却忽略了对“根本智”的启迪与开发。

  我们经常在媒体上都能够见到关于“神童”的报道,其实“神童”并不神奇,他与普通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智慧”的启迪和开发的状况。由于“神童”在数量上比较少,因此大家感觉神奇。如果每个婴而在出生后其智慧都得到合理开发,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神童”。因此,我曾经给不少人介绍过我的观点:“每个正常出生的婴儿都是未来的天才”。但信者极少,怀疑者极多,不知你是相信呢还是怀疑?

  下面,在讲如何开启智慧大门之前,先讲:

  二、人的智慧是如何被强行禁锢起来的?

  在此先特别强调,作为母亲最好仔细留意这一部分。

    第一,忽略或扼杀胎儿、婴儿的求知欲望

  在过来人中,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母亲,你一定会留意到,出生不久的婴儿,对外界一切事物都感到特别新鲜,都有一种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是他与生俱来的“智慧”。才两三个月的婴儿,当他能够摆动头部的时候,总喜欢到处看。三个月以后的婴儿,当你抱起他到处走动的时候,只要你经常有意将周围的情况介绍给他听,不上十次,凡遇到外出走动,他都表现出“问这问那”的情况,有时还用小手东指西指,脸上还流露出“疑怀”的表情,其实,这就是不同于成人语言的“婴儿语言”。

  面对类似“语言”或“疑问”,90%以上的家长往往是凭着自己的情绪加以对待,情绪好时,还耐起性子给他讲一讲,但面对孩子“没完没了”的“疑问”时,不是不加理睬,便是随意加以呵斥,天大的罪过啊!!!你完全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天才”、“神童”就是在你这不经意的对待中给扼杀了。如果孩子在满周岁之前,经你如此频繁的“打击”,孩子的“智慧”之门被你所禁锢,以后你再用千百万倍的努力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基本可以肯定:无济于事

  让我们分析一下婴儿为什么要哭?其实,对于婴儿而言,哭声就是他们的一种特殊语言,婴儿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发出哭声:其一,是感到身体不适,比如饿了、疾病或者遭受创伤及惊吓等不良刺激。这个好理解,不必多言。其二,是求知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发出哭声,这一点则被99%或更多的人所忽略。这就是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才能够成为“神童”的重要原因之一(详见后文)。

  现在书籍如海,研究心理学的也不少,但对婴儿心理深入研究的专门著作恐怕就很难找到,(也许是本人的孤陋寡闻吧。)我不是儿童心理学家,在此,我只是借助于我的细心观察和分析。

  我发现:对付婴儿的哭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急忙进食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只要一听到婴儿的哭声,不少母亲第一举措就是赶紧喂奶或者别的食物。

   2、用拍打,摇晃止哭,

  这是母亲在第一招失效后最习惯的方式。有的是轻轻拍打婴儿,或轻轻抖动,或放摇篮里摇动等等。

  3、盲目就医

  母亲在前两招失效后,自然就会想到:孩子还哭,是不是生病了?于是就赶紧找医、找药,或者向别人寻求医疗之方。

  以上三招是母亲惯常采用的方法,但这三种方法都只有一个作用:解决孩子身体上的不适。由于婴儿身体抵御能力差,感到身体不适是常有的事,因此上述三招便屡屡见效。

  上面招术使尽而仍然不见效的事也不少见, 作为母亲就开始着急了,奇奇怪怪的想法便不断出现:是是中邪了,或者遭什么报应了,或者得什么不治之症了等等。

  其实,父母所犯的一个极大且致命的错误往往是先天性智力的忽略或低估,总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有专家证实:胎儿能够明白母亲为什么哭泣;胎儿需要母亲与他对话,临产前期的胎儿及刚出生的婴儿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新生婴儿对未见识的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这些都不是后天经过学习而得到的,是先天性的,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根本智慧”,当然,其根本智慧还远远不止这些。它比我们所想象的不知要多多少千万倍,多到简直让你无法想象的地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智慧潜能”。在世俗间的“神童”已经很叫我们惊讶,若你要是见识一下佛门中的大成就者,他们的智慧更是让你不可思议,比如有历史记载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本人不识字,而对非常玄妙的《金刚经》则一听明心,还有人,根本就不曾听经闻法,而对佛门所有经典都能够透彻了悟等等。

  我在观察中发现,凡是有人能够经常给婴儿对话,讲故事,讲道理,介绍各种他未曾见识过的新鲜事物,这个婴儿就很少发生“莫名其妙”的哭泣,为什么,就是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能够得到一定的满足。千万别认为他什么都不懂,只是他不会用我们成年人的语言来表达罢了。用心的父母,应该高度关注“婴儿的语言”,哭声、表情、动作等都是他们的特殊语言,需要父母用心观察和体悟。

  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答案:

  对胎儿、婴儿的求知欲的忽略、甚至打击,便是禁锢“智慧”的第一恶行

第二、越俎代庖帮倒忙

  孩子在独立学步的过程中,难免会摔倒。当孩子第一次摔倒在地的时候,作为父母,你是采用什么方法使他站起来?

  这个问题看似鸡毛蒜皮,实际上关系至关重要。

  不少父母都是直接去搀扶他起来,这就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这一搀扶,孩子本来要开启的智慧之门将因此而关闭,依赖的思想由此而萌发。

  佛门中的教化方式很值得借鉴:

  在佛门中,大家都知道:佛菩萨都具有极大的德能神通,但佛门修行却决不越俎代庖。佛菩萨度化众生,只是为众生指出努力的方向、方法,而不是凭借他们的神通把众生直接接引出苦海。  

  在禅宗这一门派中,为开启学人的智慧,多数情况是让学人自己参误,而无须大量的经典讲解和师父的苦口婆心。因此原始的禅宗往往“不立文字”,而重点采用“以心印心”的方式来度化学人。还有更不可思议的是往往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特殊方式来启迪学人的智慧和悟性,著名的“德山棒”、“临济喝”、“赵州茶”都被传为禅门佳话。德山一派很少采用“直言开导”方式来启迪悟性,多数是采用棍棒敲打方式激发学人开悟。可别误会,这与普通家长在生气时用棍棒在孩子身上出气是大相径庭的。它的目的就是有意不将那层很薄的“窗户纸”戳穿,始终是以激发学人自己开悟为目的。临济宗采用“呵斥”,赵州和尚激发学人开悟的口头禅就是“喝茶去”,其方式虽然不同,目的都一样。

  孩子摔倒在地,在很多情况下,完全不用父母直接去搀扶,完全可以化用禅门中的“旁敲侧击”进行激发或诱导,让孩子自己站起来。你可以鼓励,也可以用其他物件,比如矮凳子,或者一根木棍、绳子等物品,间接帮助他站立起来。在鼓励或物品的间接帮导引中,孩子的“智慧”就可以慢慢开启,而不是凭借依赖达到目的。一旦孩子第一次凭借依赖而成功,此种情况下能够开启的那一道“智慧”之门就因依赖而关闭,这种依赖性也会根深蒂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反过来,不良的开端,就是失败的根源!而我们不少的父母、家人、长辈、教育工作者,长官以及其他诸多方面,在许多类似孩子摔倒的情况中,都在以不同的不良“开端”,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禁锢“智慧”之门的“主谋”或“帮凶”。限于篇幅,不便深说,此处只是点到为止。

  第三、表扬的误区 

  人人都需要表扬,孩子尤其如此。

  但如何将表扬运用得恰倒好处,则大有学问。

  该表扬时没有及时表扬,是一种失误;不该表扬时却频频表扬,也是一种失误;表扬中的分寸不当,更是常见的严重失误。

  表扬与智慧的开启到底有些什么关联呢?

  打个比方吧,假如有一道已经生锈的铁门,要开启这道铁门,首先需要的是外力,没有外力,这道铁门是不会自动打开的。现在已经有了外力,而且足以打开这道铁门,但却很费劲,此时只要在门枢上加点润滑油,也许就要轻松许多。表扬对开启智慧之门就类似此时的润滑油。润滑油本身不能够将铁门打开,但他对打开铁门却起了辅助性的作用。表扬也如此。具体讲,他可以激发开启“智慧”之门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不当的表扬就好象给智慧之门上了一把锁,如果没有合适的钥匙,要打开这道门就更加费劲。

  在婴、幼儿的教养中,运用不当表扬给其“智慧”之门上锁的情况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把缺点当优点加以表扬。人本来就具有若干先天性的陋习,这些陋习本身就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障碍,若将其缺点当优点表扬,就加重了这种障碍。

  表扬的误区在成年人身上表现更为突出、严重,比如应该得到的报酬得不到,该肯定的付出或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以及该惩罚者没得到惩罚,付出极少而回报极丰厚等等,这种种不当,小则障碍“智慧”之门的开启,大则影响到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其道理非常明显,不必在此赘述。

  第四、“爱”的困扰

     不适当的"爱"对开启孩子和成人的智慧都是极大的障碍。

  在对待孩子方面:娇宠、放任、夸赞过分等等,都容易使他养成不求进取、自高自大、认非为是等恶习,由于不思进取,自以为是,就障碍了智慧之门开启。

  对成年人,他人的吹捧、名不副实的奖励、荣誉,偏爱性提拔等等,不但是开启智慧之门的极大障碍,而且还会导致他走上邪道、步入误区乃至掉进深渊。

  第五、负面感染与熏陶

   负面感染与熏陶,主要是指人际环境、社会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最典型的是“狼孩”的范例。它讲有一小孩出生不久,就被狼含去了。从此,这个小孩吸的是狼奶,听的是狼叫,成天与狼为伍,几乎与人类社会绝缘。久而久之,这个小孩只显“狼性”而看不出“人性”,我们在前面讲了:每个人天生就具有无量智慧,狼孩也不例外,但由于特殊环境的负面影响,障碍它的智慧之门的开启,因此,他的显性智能就与狼无异,而与人的智能则有天渊之别。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首先是家庭、特别是父母对其影响很大。父母的轻狂、暴躁、任性、贪婪、自私、懒散等等恶习,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理,形成严重的心灵污染,使其“六根”极不“清净”,势必障碍其智慧之门的开启。

  对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不良媒介的侵扰、不良社会风气、舆论及善恶是非颠倒、价值取向误导等等侵袭,致使其思想消极、情绪低落,反感意识的强化,在如此状况下,不但会障碍其智慧之门的开启,甚至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及国家、民族的衰退乃至消亡。古今中外都不乏其先例。

  第七、挫折的刺激

  实在说,就个体的人而言,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相当有限的。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展,是因为整个人类的前仆后继。

  拿一个小孩的学习为例:如果他在小学低年级学习、考试中挫折很少,成绩优秀,一般情况下,他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很浓,在正常的情况下,还能够延续到他大学毕业,乃至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反之,若在低年级频频遭受挫折,一旦造成他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这就不单是影响到他今后的学习,严重的会影响到他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不鲜见的中小学生寻短就是证明。因此,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教养中,特别是在其幼小阶段,应该尽可能地保障孩子在他们能力范围的成功条件,引导孩子饱尝成功的乐趣,家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期望值上要循序渐进,切忌要求过高或急于求成。   

  相对而言,成年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小孩子强,但是,成年人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比小孩要复杂得多,而自身的社会责任更是小孩子不可相比的,因此,成年人面临的挫折的广度、深度、力度都远胜小孩子千万倍。如果是不间断的挫折,几乎是没有人能够永久承受的,这就导致整个精神的崩溃;即使是不多的挫折,但如果是致命的,也同样很容易使人精神崩溃。人不单是在精神崩溃时才障碍智慧之门的开启,就是情绪低落,心情郁闷,乃至不快等都是开启智慧之门的极大障碍。

  因此,成功的喜悦,无论对小孩还是成年人,都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催化剂”。

  。。。。。。

  禁锢智慧之门的因素,远远不止上面所述七类。要细细列举,简直就无法尽举,其数量可以说是无穷多,其范围可以说是无限广。正因为如此,整个人类的智慧之门至今还远远没有能够敞开。相比之下开得广一点的,就是人们所谓的“先知先觉”、“圣人”、“奇才”;开得窄一些的就是“常人”、“庸人”或者“凡夫”。无论“圣人”、“奇才”也好,还是“庸人”、“凡夫”也好,其本身具备的“智慧”是一样的,不同点就在于是否开启或开启的程度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