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何又要等到2015年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民政部12日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15年,基本建设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规模适度、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月12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相比,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还是很明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上缺乏政策有效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受到服务理念、服务财力、服务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了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加剧和养老服务方面的政府失灵,致使一些直接关系民生的养老服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由于养老服务行业属于微利产业,且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巨大,资金短缺是社会办养老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该意见稿指出,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等态势。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老年人口的11.4%。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笔者要说的是,政府既然知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为何做事还是如此拖拖拉拉,为何还要等到2015年呢?如果2015年还办不到,又要等到猴年马月吧!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指出,就“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而言,“十二五”将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规划建设期。因为老龄化高潮日益迫近,如果下一个五年规划再在不负责任的空谈中虚度,则老龄化的高潮即已兵临城下,中国社会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将面临十分棘手的局面。

  这几年,政府对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建设总是习惯于拖拉,总是推诿,推卸责任,由此导致打官腔的人多了,热情为群众办事的人少了;难为群众的现象多了,关心群众疾苦的少了;应酬接待的多了,扎扎实实为民办事的少了。群众对官僚主义是深恶痛绝的——“人人都会踢皮球,踢来踢去几时休?问完城隍问土地,此事还得再研究”。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异地工作的年轻人照顾父母有心无力,“孝子”格外难当,而老龄化问题则使“护工荒”一触即发。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给予生活照顾与精神安慰的内容正在逐渐削弱。以目前一对夫妇要同时供养四位老人,万一有两位老人同时病倒,压力会异常的大。搞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正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达到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老有所养”的目标。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实行“双轨制”,导致贫富悬殊不断加大,多数老人的可支配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因此,尽管养老需求总量在不断增长,但现今及以后的一个时期内,老年人能够向养老机构支付的费用仍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已是刻不容缓。而要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必须从增强服务意识,从转变政府的理念入手,实现由管制型理念向服务型理念的转变、由服务经济的理念向服务社会的理念转变、由服务政府的理念向服务社会公众的理念转变,这是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