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张扬的运动式监管管不好火锅底料
杨于泽
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部门,近日针对问题火锅底料等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从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对食品调味料和食品添加剂进行专项检查。
不用多说,专项检查就是突击检查,是一场在全国动员的执法运动。发通知的有四个政府部门之多,阵势相当惊人,表明了他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而且齐心协力。人多势众,祭出的权力覆盖面广,网拉得很大,似乎可以确何没有漏网之鱼了。
这种敲锣打鼓的阵势,我们不妨套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说法,称之为“一场事先张扬的执法”。聪明的黑心商人,出于本能就会进行自我保护,将黑心食品藏起来,暂时装出“守法经营”的样子。用俗话说,这就是“避风头”。等专项检查完了,风头过去,黑心商人故伎重演,依然故我,该干啥还干啥。至于不聪明的黑心商人,眼看专项检查的风头来了,非要把自己暴露在四部门的火力之下,这样的傻子极少。
当然,每次专项检查,总能抓到几条鱼,没收一批黑心食品,捣毁几个制假窝点,那倒不是这些鱼傻,而只是因为这些鱼胆子超级大。市场的执法环境,把他们训练出来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事实上被抓住也没什么,有几个人被判了刑、坐了牢?顶风违法,一方面说明黑心商人胆大,另一方面说明他们自信,还说明专项检查没什么了不起,不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违法的夜路走多了,浑身武艺,就是手痒,就是想摸摸老虎的屁股。
当下的食品安全监管,还没有从困境中走出来:大家都黑心经营,不管不行;但既然大家都违法,管的人力、时间、经费成本也太高。有一种法治观认为,法治的前提是大部分人守法,在此前提下,如果有少数人违法,司法与执法者就坚决彻底拔除之。中国的情况却是大家都不守法经营,所以难管,就非常适合运动式执法。
既然搞运动式执法,有关部门不妨把它作为日常监管的起点,从此以后,黑心经营露头就打,这样打击的成本是比较小的。但每次运动式执法过去,又迎来政府监管的真空,是长久的真空期,结果情况又变得不可收拾,已经“不适合”法治了。这反过来说明,所谓不适合法治的现实,其实是监管部门人为制造出来的。
缺乏日常监管的专项检查,固然也是一种市场监管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黑心经营的强有力塑造。它不反对黑心经营,它只是像古代官员出巡,“回避、肃静”的仪仗前出来,黑心经营必须暂时回避。等“回避、肃静”的仪仗过去,就是黑心经营的自由时空。监管固然是不缺,有时候甚至还有点暴风骤雨之势,但黑心经营本身就是秩序的一部分。
所谓专项检查,无非是证明监管部门在做事;但黑心经营,才是真正持久的市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