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战线上不知疲倦的老兵宋才发教授


教育战线上不知疲倦的老兵宋才发教授 

——读《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杨韵

回顾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形形色色的传奇人物,他们的奋斗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当代的青年学子,他们的人生经历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可谓举世瞩目。在这些为国家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奉献青春和汗水的人之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宋才发教授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近日,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一书,就详细记录了他的奋斗历程和执教40年来的所思所感。细细读来,其求学故事之曲折,思想学问之深邃,为人情感之丰富,无不令人赞叹。

宋才发教授的求学经历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宋才发教授出生于国家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1953年,从七岁萌发进入宋巷小学读书到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再从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996年拿到博士学位,宋才发教授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按他的话来讲,自己是既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前的入学升学统一考试,也品尝过“文化大革命”中的免试推荐入学,还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后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学、硕士、博士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完整的饱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层次的国民教育”,其传奇经历不言而知。在这些经历中,77年恢复高考对其尤为重要,记忆犹新。通过宋才发教授笔端,时光仿佛又倒回了34年前,你似乎可以体会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社会压抑的氛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人们耳朵里的激动喜悦之情,以及参加考试的紧张气氛。这是一个几代人为着理想和未来咬牙拼搏的年份,“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成为我个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国家与时代的关键拐点。”经过高考的洗礼,宋才发教授幸运地进入了华中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本科毕业论文《生产责任制是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入选19811982年全国25篇优秀毕业论文之一。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宋才发教授的道路越走越顺,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等17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评定为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曾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科研处处长、民族博物馆馆长等职务,取得了让人赞叹的成绩。无论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是从个人奋斗史的角度书来读这本书,相信你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40年的执教生涯让宋才发教授对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刻思考。打小时候起宋才发教授就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向往,认为教师是“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阅读中笔者惊讶于宋才发教授对于求学过程中每一阶段所遇老师在课堂上的音容相貌、逸闻趣事都能记于心间,特别是对有恩于自己、影响自己的老师们念念不忘。而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宋才发教授就立志成为一名名师,对于其它诸如“做大官、挣大钱”等,却称“素有自知之明”,原因是自认为“个性比较刚强、说话过于直率和较多的锋芒毕露”。然而恰恰就是这些所谓的“缺点”,将宋才发教授在做学问的道路上不惧权贵,敢于秉笔直书,也因此赢得了学生、同事们的尊重。读其著作如饮甘醇之美酒,既香飘四溢又回味无穷。例如,宋才发教授认为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是专门教学生如何做学问的,除了教学问之外,学生的品质、作风、习惯等基本不管;“人师”则不同,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做人。正是凭着自己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与无限激情,宋才发教授在教学第一线上兢兢业业地奋斗,一干就是40个春秋,不断朝“一流教育家”的方向迈进。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宋才发教授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研究生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强调科研创新,对研究生能力培养更是倾注毕生精力。对于当下学术圈中许多论文一味地介绍或重复外国理论,没有多少自己独特的见解,宋教授打心眼里讨厌和瞧不起,回顾当下的社会现实,也确实让人难过。对于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读书、如何积累资料、如何选题、如何作文等,在这本书中宋教授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一一详细讲明,其细致、实用实属可贵。

曲折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宋才发教授丰富的感情、真挚的性格。宋才发教授生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童年时代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他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在为事业打拼的道路上,他对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格外珍惜和感激。书中曾多次提及他对于亲人故旧、单位、家乡那炽烈真挚的感情。“我爱故乡美,更恋故乡情”。让笔者尤为印象深刻的是2002年宋才发教授回乡探望双亲后返京时的一段细节:望着父母伫立的身影,望着父老乡亲不断地挥手,宋才发教授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情,走下轿车向父母、乡亲们的方向虔诚地跪拜,这一跪不仅是宋才发教授对父母50多年来含辛茹苦的深情展示,也是对父老乡亲50多年来关怀和期望的真情回敬。真性情是宋才发教授的另一个特点,无论是求学还是做人,宋才发教授都一以贯之,绝不容忍眼里有半点沙子。例如对那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人,不论是族中子女还是自己带的学生,宋才发教授从不掩饰自己的厌恶,并直面告之“这样的人我断然教不了”,一点都不给对方“面子”。对此,大多数弟子们非常理解并很争气,40年来宋才发教授培养的158名硕士和博士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各个领域,不少人已经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书中还披露了宋才发教授在1985年受命赴京请邓小平同志为华中师范大学题写校名的经过和编写《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的经历,其传奇经历极具可读性和研究性,读者一定不能错过。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人,只唯真理。”这是对宋才发教授教育人生的最好总结。当年华逝去、青春不再时,那些青年时代拼搏奋斗的身影,那深思熟虑后写出的学术著作,那些本来已经沉积在记忆的深处的时光,不会就此抹去,他(它)们会从那泛黄的书页中再次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