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救市,我国政府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直接说就是政府多印钞票多花钱。这个政策导致房价股价大幅上升,并随后推动一般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增发出来的货币,在市场中到处游荡,先后造成了绿豆、大蒜、玉器等多种商品的投机风潮。
物价的迅速飙升,直接影响了公众生活,并有可能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无奈之下,政府只得转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这个政策的实施有很多问题,比如更多地用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贷款总量,而不是采用提升利率这样的价格调节手段,但不管怎么说,随着市场中增发货币速度的放慢,物价疯涨的势头,总算有所缓解。
现在快到年底了。一些人提出疑问:接下来的物价会如何呢?是会比较平稳,还是会再次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
如前所述,物价高低,直接受到货币政策影响。增发货币,物价就会上涨,停止增发,物价就会下降。既然如此,预测接下来的物价走势,也就变成了预测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走势。政府是会改弦更张,从此不再加印钞票,还是会重蹈覆辙,再一次加印钞票,人为拉动经济数据提升呢?
预测这种问题其实很难,因为谁也不知道决策者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短期预测几乎是说多错多,比如谁也不知道下个月的物价会怎样,但长期的趋势性预测,还是可以分析一番的。
且让我从头说起。
面对金融危机,政府为什么要增印钞票呢?金融危机时期,大家都缺钱。许多企业的资金链非常紧张甚至断裂。欠债的还不起,银行也没钱,所以,才叫危机。
为了救市,政府就通过扩张银行信贷等方式向市场提供更多的货币,这样,大家的钱不就多了吗?面临困境的企业不就可以喘口气吗?
看起来,政府做得很好很对,但唯一的问题是:世界上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吗?如果多发钞票就可以解决大家缺钱的问题,那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贫穷二字呢?
其实大家缺的不是货币,缺的是实实在在的资源——钢铁、水泥、煤炭、办公楼、计算机、技术人员、劳动力,等等,等等。现代社会的资源是按照货币计量的,缺乏这些资源,表面上看上去是缺乏货币,但大家当然不是缺那些花纸片。印刷花纸片很容易,增加那些实实在在的资源,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那么,为什么会缺乏资源呢?是因为资源枯竭了吗?不是,是因为此前的错误政策,诱使企业做出了许多错误投资,这些投资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并且,还在持续地需要资源,但因为是错误投资,投入的资源不能通过盈利收回来,结果,整个社会就陷入资源不足的境地,表现为大家都缺钱,严重的话,就是经济危机。
实际上,上述情况,2008年以前,更多地出现在美国而不是中国。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此前美联储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并且压制银行控制贷款风险的机制,结果造成信贷扩张,货币泛滥。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完全应该坦然处之,以不变应万变。
但中国政府错误地选择了以扩张货币的方式来应对,结果造成了2008年以后猛烈的通胀,物价猛涨。在错误的利率信号指引下,企业做出了许多错误的、无法收回成本的投资。太阳能、高铁、工业园区等,都在扩张的信贷资金推动下高速增长。资源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人犯了错误,最佳的办法是尽早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是损失最小方案。企业投资犯了错误,道理也是一样。只有尽早承认那些投资是错误的,停止继续投资,进行清算,释放出被占用的资源,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物价上涨。
当然,认错总是很不愉快的。可是,如果不肯进行经济上的清算,继续维持这些错误投资,那就需要更多的货币,政府就不能停止增发货币。但另一方面,不停止增发货币,物价就会继续上涨。左右为难,怎么办呢?
有办法,那就是趁机进行更深刻的改革。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制度变革不断释放生产潜能的过程。相比三十年前,中国的土地没有增加,资源总量没有增加,为何经济会持续发展呢?无他,就是因为制度变革释放出了增长潜能,把潜力化为实实在在的增长。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现有的制度下,可释放的增长潜力已经不多了。相反,一些制度层面的不良因素,还在反过来压制经济增长的潜力。要想进一步释放潜力,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经济的增长远远未到尽头。
概括来说,现在中国如果在以下四个方面有突破性的制度变革,就可以在现有的两难中打开新局面,迎来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强势增长。
一、大幅度的全面降税,小打小闹没用,必须是动真格的降税,至少要把企业和个人的实际税负降低一半;
二、放开国有垄断行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这些行业,这不但可以大幅提高这些基础行业的生产效率,为整个经济奠定坚实基础,还可以容纳此前增发出来的大量货币,从而减少消费品物价上涨的压力;
三、实行彻底的金融自由化。民间金融机构完全合法,金融对外完全开放。资金流通效率的提高,将从整体上带动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看来难以解决的棘手金融问题,在民营金融家那里,只是小菜一碟。金融的复兴,是中国经济必须补上的一课。我们不可能带着那些庞大笨拙的国有银行实现现代化。
四、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变革。房地产制度的变革,推动中国经济将近二十年,土地制度的变革,完全可以再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年。
问题是:政府有决心在这四个方面进行突破式的改革吗?
说到这里,就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政府是会改弦更张,从此不再加印钞票,还是会重蹈覆辙,再一次加印钞票?
对这个问题,短期内我比较悲观。我认为政府现在并不愿意进行深刻的制度变革。既然如此,就无法摆脱上述两难局面——继续增发货币,物价上涨;停止增发货币,经济停滞,企业困难。
那么,最可能实际出现的政策是什么呢?是小修小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权宜之计。物价涨的猛了,就紧缩一下货币。物价不那么猛烈上涨了,就继续增发货币。物价上涨的势头不会得到根本缓解,但上涨速度会随着货币增发的多少而上下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依然上升。大家还得准备好面对自己积蓄不断缩水的现实。
既有制度的增长潜力已经释放殆尽。改革到了硬碰硬的时候了!如果决策者有坚强的决心和正确的思路,愿意把改革进行到底,那是国之大幸。如果没有,那么说实在的,物价上涨,只是诸多危害中比较小的一个而已。
补记:本文写于11月下旬。刚写完,就传来了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的消息。水多了,再加点面吧。
下一步的政策走向会怎样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