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又出事了。熟悉这家企业的人难免发出一声长叹,这个一度被标榜为“一头跑出火箭速度的牛”这几年总是不消停。2008年以来,蒙牛总是在遭受丑闻之后,努力通过自己所擅长各种营销手段建立起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一点信心,然后,再用另外一种更加离奇的方式将自己推到尴尬的境地。
近日国家质检部门公布了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的结果,在此次全国性抽检中,蒙牛眉山工厂的产品在抽检中被发现黄曲霉素M1严重超标——这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质。
和以往不同的是,蒙牛终于在事发不久的时间内向公众表示了道歉。尽管,依然按照其以往出事时惯用的方法,在行文中强调,出问题的“仅仅”是25个批次抽检中的一次,并且“该批次产品在接受抽检时尚未出库,公司立即将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确保没有问题产品流向市场”。但这次蒙牛没再强调客观原因或者影射对手。不管怎样这算是一个进步吧。
蒙牛老实认错是因为这一次真的无路可退。和三聚氰胺不同,黄曲霉素M1是一项在国家标准GB5009.24中列出的牛乳及产品必查的项目。在这个国家标准中对所检查的范围、检查原理、试剂和材料、仪器及设备、分析步骤及结果认定都有非常详实的规定。任何一家乳品生产企业都必须具备黄曲霉素M1的检测手段,否则不可能被允许投入生产。
从三聚氰胺到黄曲霉素,从特仑苏OMP虚假宣传到深陷“诽谤门”。这个一度被奉为成长神话的企业,被越来越多的丑闻缠身。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一家已经名满天下的大型企业里总是发生和其规模、声誉不相符的事情?是这家企业的基因有问题吗?
答案是肯定的,蒙牛的成长路径决定了这一点。蒙牛当年的成功是“营销至上”理念的成功,现在的问题也是“营销至上”的后遗症。这家企业在没有一头牛和一滴奶的时候,就开始了品牌的经营。之后,和投资者签订对赌协议,追求增长速度,走钢丝绳是这家企业深入骨髓真正文化。在食品生产这种将安全性视为第一要务的行业中,与这种组织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放眼全世界,食品行业中大小公司无不通过制造业的成长逐步建立起品牌影响力。蒙牛靠营销起家且后来居上,将乳业这个在全世界都产品优先的行业带入了“品牌化竞争”的领域,企业将主要精力都放到品牌营销上,让消费者喝着更贵却更不踏实的牛奶。
参观过蒙牛总部的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从院落到车间无所不在的格言警句。公司的文化手册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在这家草根创业、曾经注册在开曼群岛、股权结构复杂的企业文化手册上,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词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科学发展观是成长的法宝”。你很难相信这种表述的真诚性。说白了,这是给别人看的企业文化。
蒙牛的病根就在这里——说的和做的是两码事,在这种文化的鼓励下,各种千奇百怪的丑闻不断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入世后的10年时间里,外国风险投资大规模涌入,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如果有好的市场前景、商业模式和创业团队,创业企业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经历漫长的创业历程,而是在资本的扶助下在几年之内迅速完成从草根创业到海外上市的整个资本运作流程。一方面资本创造着高速成长的神话,一方面创业企业还没来得及形成自己的文化基因便被抛入到“速度”漩涡中。依靠这种模式成长起来的企业很容易走入歧途。
蒙牛的故事给创业者们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提醒是,虽然都叫做创业,但是在资本的催生下迅速变现还是做一家基业长青的伟大公司,其实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蒙牛须祛除重营销的病根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