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周边不安宁,权威媒体每天都有固定栏目对国际事务发展与动向进行评论,当然,那更多的是跟中国以及有关的周边事态。
每当出现让我们感觉理论上讲不清,数据上道不明,逻辑上出现混乱,或者是我们是好意被误解的时候,那些权威专家们总是习惯于说一句“XX是出现误判”。
平心静气地说,中国遭遇不公正的待遇,特别是在善意被曲解,宽容被利用,言行被污蔑,忍让导致利益被侵蚀的时候,难免让人内心失衡,而“误判”之说不仅指明了对方的错误,而且还是在理性控制下的评论。更突出了有理有据有节的儒雅风范。
当评论专家们说出“误判”这个词的时候,给外人感觉是很微妙的。这种感觉正面的因素居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专家习惯于用“误判”这种方法去评价别人的言行甚至政策的制订,去表达自己的愤慨。
中国人习惯于用“美金”称呼“美元”,或者在一个数量级的后面狗尾续貂一般地加上一个注解“折合XXX美元”一样。其实美元早已经不包含任何黄金的因素了,而仅仅是有特殊符号的纸质印刷品,所以称呼“美纸”似乎更贴切一些;而在中国的媒体中“折合美元”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有对美元的追捧甚至谄媚的嫌疑。
关于“美金”以及折合美元的换算表达方式这一点,贾春宝已经在两年前就多次提出,好在提出之后,这两种现象逐渐弱化了许多,改为“折合xxx人民币”了。虽然未必是贾春宝的功劳,但毕竟个人也是众多舆论的影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美金”以及折合美元的表达相同的是,“误判”之说也容易给人以错觉。
既然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且给人家定性为“误”判,那么字面上的意思是“错误判断”,就是主观上对中国有误解,或者是受到别人的唆使,而出现了跟事实不相符的判断。
似乎只要不“误判”就可以做出符合中国利益导向的决策或者发辫相应的言论,而我们都希望别人改正错误,回归正确的道路上来,不要在误判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如牧师一般地面对那些罪孽深重的人,等待其对自己的灵魂忏悔,内心豁达,随时准备宽恕。
假如所有的中国人以及有良知的华侨,甚至外国人都能意识到那些本是“误判”,舆论压力之下,就可以让对方修正错误。
我们内心的期盼越是殷切,形成的意识就会越强烈,但那丝毫不能改变现有的客观状况,基于误判所产生的客观状况定会形成失落,那些意念在失落之后所形成的愤慨就会越强烈。
我们总说那些盘踞在中国外部的势力“误判”,却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就是幼稚表达。数年以来,贾春宝一直认为那些行为,与其说是误判,不如说是阴谋。
因为首先任何老外的智商不比我们的低,对方的谋略花招与伎俩也不比我们的劣,对方智库的严谨与精准也不比我们的有更大的偏差。
但对方依然坚持“错误”,就注定是有其强大的动机的。那动机注定不是以我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而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
其次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如何去做,我们说得再专业,分析得再头头是道,再能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与数据自圆其说,都无法改变对立主义者所制造的既成事实。
第三是我们没有必要对那些跟我们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利益导向的人,甚至与我们为敌的人进行理性的规劝,那只会让我们的理性、容忍以及善良被对方利用。
任何敌对势力都不会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敌人的,比如战争、殖民、侵略、抢占等等,都是会忽略掉假想敌的损失,以及对假想敌的不公的。
不要用自己的理性去评论别人的不理性的行为,不要用自己的判断加之于别人的判断之上。不要去评论、不要去劝诫、不要去揣测,不要去指责。更不要感觉别人的做法都是“误判”甚至匪夷所思的。
我们可以说美国屯兵澳大利亚针对中国,把中国封锁在第二甚至第一岛链之内是误判;我们可以说日本人把国防重点放在西南防卫是误判;也可以把台湾从美国购买越来越先进的武器是误判;也可以把越南、菲律宾勾结外部势力,把南海的局势搅浑是误判;也可以把印度人跨国印度洋,进入南海的行为是误判。
——但恰恰是这些周边国家“误判”的结合,让中国逐渐失去了对既有利益的控制主动性,深陷重重包围之中。
那些倾向于通过“误判”而发表不恰当言论,或者通过不合适的法案的利益集团,就是在一次次的“误判”中,逐步将其不可告人的战略目标落实并执行到位的。
所以,那大抵不是误判,而更多的是有意为之,是入侵者的新的阴谋。
从殖民者的挑衅,占领,再到利益的隐忧、政绩的堆砌、产业的互补,国际化的趋势,来自金钱财富的召唤,让自身国民脱贫致富的职责,这些都使得那些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纷纷寻求开放与自由贸易,相当于把国门敞开。
用国际化来替代殖民化,这不能不说是曾经的发达国家(殖民主义者)以文化、经济与外交手段取代军事手段的高明之处,让那些曾经落后挨打的国家与地区,纷纷敞开国门,放弃抵抗,欢迎入侵。
那些在资本主义与商品经济时代后“开化”的国家,只是在意识到并坚定开放的理由方面,缺乏诱惑或者是没有被激发出来。但是由于落后就会挨打,所以一旦诱惑足够,或者被激发出来,一旦那些曾经落后的国家被说服,就会走开放的道路。将自己的市场与资源拱手相送。
一个国家与地区那些开放的理由,并不是保守的闭关锁国主义者与腐朽传统的民族利益者所希望看到的,而是内部在成长萌芽的新生势力,在新奇与焦虑之中,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拓宽自己的事业领地,并力图战胜保守的传统势力所做的努力。
与内部图谋变革的人的努力同时,外部那些希望获得市场,获取利益与资源的力量,则刚好可以瓦解国家对产业的控制,政策对自身的保护,那更多的是内部的浮躁之气与外部的侵略之力的结合。
从人的心态看,反对派与在野党,大体都会寻找执政者的弱点,以积极的态度实施夺权,而那些在位的,则更多的是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帮助自己实现依靠自身力量所难以得到的目标。因为开放与发展是一种欲罢不能的态势。
发展也是会上瘾的,对物质与财富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打破旧有的格局,让后来者得到平等的机会更是大部分人的期待。即使门只被打开一道缝隙,虚掩着的门都会有外边的空气与病毒进来,即使出于惯性,内部的新生力量都会持续性地要求自由贸易。
让更多的人去参与,打破垄断,让市场竞争来得更自由一些,这恰恰会成为外部势力惯用的伎俩,特别是那些国有的大机构,让他们在进入之后面对的将是强有力的抵抗,但假如以反垄断的名义,把支柱与龙头企业分拆,则定可以在行业竞争中重新洗牌,并通过蚕食而逐渐占领有利地形。
外来力量以维护正版打击盗版为旗号的反山寨主义,去消除民间对外来者的对抗实力。
所以,反垄断法更多的是从弱势群体,从谋取进攻与入侵的角度,希望能给弱势者更多的参与竞争的机会,让他们能分一杯羹的。
我们不能笼统地反对外族入侵,更不能对开放持断然否定的态度,而是需要视情况而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度的把握。
比如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那些基础设施,关乎国家安全的,那些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的,自然是不能让外人染指的,那些关乎意识形态的,关乎军工与战略物资的,那些与能源资源相关的,那些关于粮食、水电的,金融电信的,都是尽量避免被别人染指的。
比如为了生存可以有条件有限度地对给予自己生存权的人以相应的尊重,但绝对不能以出卖自己的原则为代价,比如良知与尊严总是比生存更重要。比如控股权与话语权一旦失去,就将成为别人操纵的玩偶,形同行尸走肉,并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骂名。
比如文化与意识,比如传统和荣辱观,比如对历史的认识与重新认识,比如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都是不能视财力的众寡而有所动摇的。当你的这些东西被外人操控,无疑就是可悲的了。
“误判”不是与中国为敌的真正理由,与中国为敌的真正理由是阴谋。
误判支撑的是对中国切实利益的侵害与掠夺。
专家所谓的“误判”之说,固然也会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却非一般人能体会到的,因为“误判”说固然显示出了自身的儒雅、宽容与豁达,但同时却是在骄纵,在养虎成患,实际上是用国家利益换来的怡然自得。
还是不如“阴谋”论,毕竟后者在声讨与深入揭发的力度上更彻底,更真实。
所以那些国家与中国为敌的言行,根本就不是误判,而是阴谋。
贾春宝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