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货币超发当然十分过分,但由于流动速度(银行的货币乘数)的下降,中国货币流动性实际并不大。有人说:货币流动性不大,为什么蔬菜被炒,高利贷的资金又从何而来?我的判断是:这是实业资金不务正业所致。至于实业资金为什么不务正业,是因为中国实业环境不断恶化,紧缩货币导致的融资成本大增,以及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不断上涨所致。
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成本越高,实业资本就越不愿意做实业,而越多的实业资本变成“热钱”,四处乱炒;实业资本流出越多,市场上的流动性越显得充裕,而迫使央行进一步紧缩。不要责怪温州小老板不务正业。试想,如果在他们的眼睛低下,一方面是越发艰苦的实业环境,一方面是坐地收钱的高利贷,他们会如何选择?
另外还有一股强大的资金力量,它来自于过去3年对中小私营煤矿的清理,煤老板的钱没地方去,变成了市场炒作资金。房地产方向有一批,国家对房地产价格调控之后,大量资金与温州等地的小企业资金汇成了炒作洪流。
这就是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后果是:炒作推高的食品价格。如果有人告诉你:货币紧缩可以让人少吃饭,你是否相信?我不信。中国的货币紧缩只能紧缩掉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而对市场热钱、游资毫无意义,这些钱只能是在泡沫破灭的过程中实现“财富再分配”,而总量依然故我。
那么,除了食品价格,中国是否发生大面积的物价普遍上涨,有一点,但十分轻微,并不足以对CPI构成巨大推动作用。所以,中国根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或者说根本没有通货膨胀。2009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物价数据,已经十分说明问题。
各月CPI涨幅的最大的推动者都是食品价格,其次是居住类价格。食品价格之所以上涨?两大因素:
第一,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仅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为例,从2009年9月的459美元一吨,到2011年4月的965美元一吨,涨幅高达110%,现在虽有回落,但价格依然维系在680美元一吨。粮食是所有食品的基础,它的价格上涨必然从成本端推高所有食品价格。
第二,在粮食价格大涨的背景下,中国的游资找到了炒作的理由和突破口,于是他们迎合了国际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通过囤积居奇,制造虚假的供不应求,使得食品价格大涨。
至于居住类商品价格上涨,这与前些年的房地产市场火爆相关。它也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高石化产品价格;第二,大量购房者的装修需求推高了居住类商品需求。
可见,中国的物价问题和中国经济问题一样,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以结构性问题为主。所以,在中国治理物价上涨绝不能简单采用紧缩货币的政策手段,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必然是:“内需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现在的情况就是:一方面是企业贷款资金枯竭,连铁路建设资金都发生了困难,大量中小企业更是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市场游资、热钱大量存在,构成虚假的流动性过剩。
结构性的问题,必须以结构性的手段应对。比如,压住房价,减少需求,一段时间就可以稳住居住类商品价格。比这更关键的手段是:强化实业赢利环境,让市场游资回归实业,从而减少炒作资金的数量。
所以,中国的物价上涨都不是通货膨胀的问题。而是实业不断弱化,实业资金变成市场热钱所导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核心,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现在,中央已经意识到了,一味地紧缩货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越缩越坏。而根本在于想方设法“让实业资本归回实业”,温家宝总理最近的多次讲话,已经充分表达了这方面的信息。
我们看10月份的CPI,在整个5.5%的涨幅中,3.62个百分点是食品价格贡献的。非食品价格涨幅只有2.7%。非食品价格(工业品)价格连续多年的下降,现在有一点上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尤其是服装鞋帽等商品,跌价了十几个年头,而这十几年中,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拉动下,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涨,这说明,现在我们的企业产成品不涨价已经无法生存。这样的涨价我认为,应当容忍。不容忍,意味着企业破产、员工失业。
令人担忧的是PPI下跌过快,这不是好事。因为,我没有看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说明原材料购进价格没有太多下跌,但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却出现涨幅回落,这意味着从原材料到消费品生产中间环节的企业――装备工业企业的效益下降,至少是利润涨幅回落。这一点,我们恐怕已经从上市公司的三季报中看出来了。
刚刚公布的具体数据显示,2011年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月下降0.7%,比去年同月上涨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月下降0.7%,比去年同月上涨8.0%。2011年1至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平均同比上涨6.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平均同比上涨10.1%。出厂价格的涨幅落后于购进价格涨幅,证明装备工业企业利润依然在再不断被压缩。
所以,中国的CPI需要结构调整。大幅压缩食品价格的上涨,适当提高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容忍度。这也是应对下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中国通胀再认识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