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九年(公元076年),改革家王安石最后一次罢相之后,皇帝给了他一个判江宁府的闲职,不过,此时的王安石早已经没有了当初改革之时的那一腔热情,对于官场的险恶与争斗也早已经厌倦,因此,王安石决意告别政坛,携儿子的灵柩与妻子回到江宁府,时年王安石55岁。
在第二次罢相之前,王安石曾经委托朋友在江宁购买了一块地, 这块地在江宁和钟山之间,这次罢相之后王安石就在此修建了一所院落,由于这所院落距离钟山主峰大约七里,正是半山途中,因此,王安石起名曰:半山园,王安石的号即由此而来。
半山园其实很寒酸,不过是林间几间小屋而已,连围墙也没有修,不知情者绝对想象不到这是一个退休的宰相的府第,不过,王安石对此非常满意,曾经为半山园写过很多诗词。其中有一首曰:“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从此王安石在半山园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每日里游山玩水,读书交友谈禅论道。
尽管与司马光、苏轼等政见不同,但是,私交却一直很好。在王安石隐居半山园之后,有一年苏轼从黄州徙汝州乘船经过金陵,王安石布衣野服骑着毛驴到江边迎候。苏轼本来是打算经过金陵去拜访王安石的,没有想到王安石竟然亲自到江边来迎接自己,匆忙之中竟然连衣服都没有来得及穿好就出来相见,苏东坡歉意地对王安石说:“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我今天冒昧了,以便服就出来见大丞相你了)。
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
两人会心的一笑,一切心关不言中了。
王安石罢相之后,神宗皇帝亲自主持新法,而苏东坡反对新法,诗文当中多有对新法不满之意,结果被政敌构陷,这就是宋朝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锒铛入狱,变法派欲置苏轼于死地。王安石听到这一消息,在江宁上书给神宗皇帝,为苏东坡求情,并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1086年与世长辞,王安石去世的消息传到首都,时任宰相,一直反对新法的司马光建议朝廷优加厚礼,他说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又言:“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王安石有拗相公之称)
虽然朝廷在高太后的主持之下尽废新法,但是皇帝宋哲宗对王安石并无反感,反而是对其父与王安石所进行的熙宁新法多有向往(后来其亲政之后即全面启用新党即是证明),于是采用了司马光的建议,加赠王安石太傅名位,以增哀荣。并由翰林学士苏东坡制词《王安石赠太傅》,词曰:
“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稀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伟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庶几有知,服我休命。可赠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