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见证“新”亨达


  【编者按】青岛亨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亨达)27年风雨历程,岁月的痕迹镌刻着难忘的时光和魂牵梦绕的品牌情结;历史的长河,流淌着时代的激荡与记忆犹新的真切;泛黄的记忆,定格着创业的艰辛和一如既往的奋斗。亨达,27年的风雨历程,27年的奋斗峥嵘,27年的发展进步,27年的万象更新,堪称一部中国民营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教科书”和“缩影”。让我们跟随这一张张照片,去回忆,去铭记……

  “老”照片见证“新”亨达

  27年岁月,沧桑辉煌。

  迄今,亨达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史,成为中国知名的民营企业。中国着名皮鞋生产企业之一,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亨达的创业史,反映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和青岛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恰逢亨达成立27周年,为了记录亨达的历史,彰显青岛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卓越成就,我们采撷了一组新老照片,揭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背后的那些故事。

  860元创业

  创业初期的亨达车间一角。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思想,民营经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大潮下兴起。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市场需求迅速上升。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

  “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形式下,亨达股份董事长王吉万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使得1984年成为亨达的起点年。那一年,一台缝纫机,十几个员工,860元家底,亨达起步。

  王吉万说过,时代给予每一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把握住机遇,就成功了一半。正是凭着对机遇和市场经济的敏感度,1985年,他毅然决然的辞掉自己的“铁饭碗”,专心做起了皮鞋生意。创业阶段,王吉万就摆正了亨达的发展方向,将皮鞋的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

  1991年的亨达工厂,“亨达是我家 厂兴我荣耀”的标语十分醒目。

  生产过程中,王吉万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保证皮鞋的质量。开始,工厂每天只能生产几双鞋,随着不断扩产,日产量达到几十双、几百双,可是产品仍然供不应求。不久,青岛的一些大商店也来进货;第二年产品就卖到了外省市场。王吉万号准市场脉搏乘势而上,迅速扩大规模,1988年在即墨市营上村建起亨达皮鞋厂。1990年在即墨市建立亨达皮鞋厂。

  融合现代化生产、办公,极富传统文化底蕴的亨达工业园,是亨达股份新的发展基地。图为亨达工业园外景。

  品牌“炼金”

  亨达皮鞋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喜爱,生产供不应求

  经过多次的历练与成长的轮回之后,亨达以稳步持续增长的业绩屹立于中国制鞋强企之列。2003年,亨达总部搬迁至青岛CBD中心,被誉为“青岛民营名牌企业一条街”的福州路南端“龙头地段”。从此亨达借助于青岛的地域优势,把自己推上了品牌经济的前沿。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年,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尚处于启蒙时期。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不是很激烈,国内很多企业规模小,实力欠缺,对品牌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的竞争逐步加剧,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日益扩大,这一时期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黄金时期,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乘风而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王吉万相信,品牌是世界的通用语言。亨达发展之初,王吉万就有意识地走品牌发展之路。1985年,亨达鞋就摆上了即墨市百货商店的柜台。王吉万将进入商场的每双鞋的鞋盒上打上“青岛皮鞋”的字样,青岛品牌销售策略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产品供不应求。

  有了这样好的群众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初,王吉万一鼓作气,正式将品牌命名为“亨达”,并运用各种品牌推广使亨达成功走出了青岛市、山东省,开始销往河北、河南等周边省份。

  亨达在以质量保生存的同时,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并注重亨达品牌的推广,通过聘请代言人等方式,使亨达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品牌。

  亨达股份历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将技术创新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亨达股份技术创新办公场所几千平米。图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室。

  明星品牌的光环并没有使王吉万乱了方向,在品牌推广取得初步胜利之际,亨达建立了健全的创新体系,以自主创新凝聚品牌实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成立拥有皮鞋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亨达自主研发的“皮革无缝粘接技术”和“抑菌防臭净化鞋生产线”两个国家级技改项目,为巩固亨达在同行业中的领军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品牌国际化

  1994年,亨达引进先进的制鞋流水线,图为员工体验新机器。

  2000年开始,中国企业进入了品牌国际化的酝酿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经过原始资本积累、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环境的磨练,已经逐步成熟起来,再加上国际知名品牌的全面进入,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开始认识到国际竞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国家在政策上也积极促进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进程的热情。

  王吉万认为,经过27年的发展,亨达品牌的成长历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他认为,品牌的塑造是科学系统的长久工程。和国外知名品牌相比,中国的品牌实力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然也不能妄自菲薄,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中国企业还应该从民族企业创立品牌的实践中汲取精神力量,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尽快建立一批令国人骄傲、国际瞩目的世界品牌。

  基于这样的梦想,亨达在品牌逐步扎根中国大陆的同时,积极推进了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亨达确立了“建百年企业,树世纪品牌”的企业愿景和“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企业使命,以消费者满意为目标进行产品设计,在前沿城市广州建立了研发中心,并聘请意大利、法国等专业设计师加强产品设计,使产品款式和生产工艺紧跟世界潮流。

  与国际专家的交流合作是亨达创新的重要源泉

  2002年,亨达成功运作“阿迪丽娜”、“动力足”两大国际品牌,实现了研发与销售一体化国际运作。截至目前,亨达已和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自主国际品牌占到其出口总量的很大比重,公司走出了一条依托高科技和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道路。

  企业“家文化”

  随着品牌国际化融入时期的到来,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竞争加剧,中国品牌必将融入世界品牌竞争的潮流中。然而,不得不承认,中国企业发展至今,已经开始发出呻吟,先是国有企业因经营体制的困扰而病魔缠身,继而是乡镇企业饱受伤病之苦,如今民营企业也在困境中摇摆。

  王吉万也深刻的意识到这股危机的毁灭力量,长期以来,中国企业作为现代商业社会的后发力量,是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为教科书的。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中国企业在反思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力图求助于传统文化,尝试从东方传统智慧中寻找现代企业的管理之道。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一个具有公民意识和人文关怀的企业,王吉万强调。于是,2010年底,亨达刮起了一场不寻常的变革之风——导入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并做出了《三年规划》。

  在2011年10月28日举行的亨达股份27周年庆典上,亨达员工深情表演《跪羊图》。

  亨达的“家文化”,突出了一个“家”字,员工幸福之家、企业和谐之家、祖国昌盛之家。而这连接这三个层面组成的“大家”,其血缘纽带就是承传了5000余年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亨达股份董事长王吉万说:“要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把员工当家人;健全民主参与机制,视员工为主人;强化培训学习机制,助员工为能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塑员工为贤人。”

  亨达利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长久力量实现了人性化的企业自治式管理模式,使得亨达的每一位员工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除了赚钱技术的培养,在智慧成长,性格成熟方面,传统文化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凭借这样的企业文化,亨达走上了一条稳中求胜的管理之路,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肩负着民族企业振兴、腾飞使命的亨达,将实现向国际化企业的蝶变,推进中国鞋业由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下一个10年,20年,30年,相信更值得我们期待的还是亨达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