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民国井盖”看“中国制造”的落魄


于静

  最近有南京市民意外在南京中山北路发现几个刻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字样的老井盖,据专家考证,这批老井盖应生产于1927年之后、1937年之前,算起来,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属民国产物。更令人惊叹的是,历经岁月考验,这些老井盖仍在正常使用,其过硬的工艺令人敬佩。(11月4日《扬子晚报》)    

    几个井盖,本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但是得知这些井盖乃是从民国“穿越”而来,“寿命”已过八旬的时候,人们的眼睛瞪大了。民国至今,倏然已百年,几个不起眼的井盖却“存活至今”,着实让人惊叹。    

    按理说,80年前的井盖,不管是材料的科技含量,还是制造的技术水平,都无法跟现代化的井盖相比。然而,上网随便搜索一下,各地关于井盖破裂的报道随处可见。这让人很纳闷,科技进步了,技术创新了,产品的质量为何反而下降了呢?    

    以前提起质量问题,有人总是习惯拿德国人的严谨,美国人的创新,日本的认真说事,言下之意,这其中有国情和国民素质的差异。现在,我们都看见了,民国制造的井盖80年后还在使用,说明我们的先辈不缺严谨和认真,“中国制造”的名声是被今人糟蹋的。    

    无独有偶,据《半岛都市报》前段时间报道,绿树红瓦一直是山东青岛的符号,青岛的不少老建筑都已是百年高龄,但屋顶的旧瓦历经风霜,仍旧排列紧密,鲜艳如新。而在一些新建小区,用了没有几年的新瓦就开始出现松动、脱落,有的房顶直接成了“秃子”。据业内人士透露,新瓦除了材质不如过去外,在安装的过程中为了节省成本,也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现在修桥盖楼用的全是现代化的机械,材料又是纳米,又是仿生的,可是还是弄出了那么多“楼脆脆”“桥裂裂”,而距今1400多年的赵州桥依然横跨在洨河之上;现在不少城市逢雨必涝,遇雨必瘫,但江西赣州古城和山东青岛这两个城市却不惧风雨,前者依靠的是宋代建立的排水系统,后者得益于100多年前德国人对城市排水的重视。    

    可见,建筑质量也好,产品质量也好,今人现在不仅比不过洋人,也不如古人。我们不差钱、不差技术,原本可以做的很好。但是,现在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焦躁,要么是追求更高、更大、更快,要么比拼谁更省钱、省料、省环节,大打价格战,由此产生的恶果在此不想重复,说多了吃晚饭都没胃口。    

    为几个井盖啰嗦了这么多,只是想提醒“精明”的国人,不要那么浮躁,不要那么糊弄,不要让先人在泉下蒙羞,不要让后人提起我们就矮人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