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为何“油荒”总是独爱中国,而在同一时期,其他国家却都安然无事?
最近部分地区再次出现“柴油荒”,同样是没有柴油可加,同样是排队限购,只是规模较08年那次小了些。那时的国际原油价突破了140美元,国内成品油价仅停留在80美元的水平,炼油企业亏损严重,大部分地方炼厂停产或半停产。如今,原油价尚在90美元附近徘徊,虽然成品油价新降,但“油荒”来得如此之快,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面对公众的质疑,民营加油站率先发难,指责中石油、中石化停止批发。而两大石油公司也一肚子委屈,一方面拿出数据证明其炼油产能已满负荷运行,另一方面将柴油短缺的责任指向地方炼厂的减产。而地方炼厂更不服气,抱怨原油进口权被国企垄断,自己也是有心无力。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知诸位是否留意,国内的新闻报道通常有一个习惯。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总能看到媒体引用国外类似的事件作为比较。例如温州动车事故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日本列车出轨的画面。在国内地震、水灾的新闻中,也常可以看到美国、欧洲等地相关的镜头。可偏偏在关于“油荒”的报道里,却很难看到国外类似的例子。为何“油荒”总是独爱中国,而在同一时期,其他国家却都安然无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原油价主要参照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地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所有国家进口原油支付的价格都是相近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内部销售的成品油,基本采用市场化定价,具体销售价格的不同,主要来源于税收水平的差异。如果单一国家出现成品油短缺,在求大于供的引导下,该国的成品油价将出现上升,从而刺激供应产能加速生产、进口成品油涌入,从而迅速填补未被满足的需求。反之,如果该国成品油过剩,成品油价又会在供大于求的影响下出现下降,从而抑制本地产能、刺激成品油出口,使过多的库存得以削减。市场制定的成品油价,动态平衡了供需关系,除非发生全球性的原油供应不足,或者重大自然灾害,否则单个国家较难出现成品油短缺的局面。
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比较特别,在08年“油荒”后,国内采用成品油价与国际原油价间接接轨的模式。当国际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内,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 4%时,国内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成品油价。这套机制与市场化定价的区别在于,一是调整价格的触发点不容易达成,使成品油价变动效率较低。从08年末到现在的近3年间,国内成品油价仅调整过16次,与市场化定价环境中的每周一调,甚至每日一调相距甚远。二是即使达到触发点,是否调整、调整多少,都取决于人为因素。从而使制定出的价格,比较容易偏离现实中的供需情况,造成供需层面出现扭曲。比如当前,在柴油短缺的背景下,国内成品油价不升反降,从而无法刺激供应产能的提升、进口成品油在加入税费后也难以获利,使需求缺口无法被填补。并且由于成品油价与国际原油价倒挂,使炼油业务处于亏损状态,现有的供应产能还在随地方炼厂的减产而流失,从而加剧了“油荒”的程度。当市场无法定价,使价格与供需关系出现背离时,发生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异象也是难以避免的。
显然,将成品油交给市场定价,是解决“油荒”的最好办法,但在国内推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阻力。反对方最重要的理由是,国内成品油市场存在垄断经营,在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背景下,市场化定价权将被少数寡头用以牟取暴利。其实,在这个假设结果发生之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究竟是在企业拥有定价权后,才产生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还是先产生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而后企业才获得了定价权?这个问题不言自明,从国内家电、汽车、服装等其他行业发展的历史中,都可以给出答案。在目前柴油短缺、炼油亏损的背景下,地方炼厂之所以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恰恰就因为企业没有提价的权力。当企业没有定价权时,即使市场中已有的竞争因素,也将因趋利避害的本能而退出,从而使成品油市场进一步向国有垄断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市场化定价是自由竞争的前提,当下中国成品油市场之所以存在垄断经营,正是没有实行市场化定价导致的。等待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成熟后,再开放市场化定价,或许永远等不到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再次乏力,主要经济体新一轮的货币投放正在酝酿,无论美国、欧洲、日本,还是新兴市场国家,似乎都在伺机而动,未来国际原油价上行的概率正不断加大。而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市场化改革仍进展缓慢,现有的机制像一座老旧的屋顶,正等待着暴风雪的来临。眼下的“柴油荒”或许只是市场发出的预警,未来将会如何,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
“油荒”独爱中国
评论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