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于11月25日同时在北京闭幕。文联作协“两会”的召开,对于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作家来说,无疑是值得关心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今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就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做出重要决议的背景下,此次“两会”更被注入了具有时代色彩的新鲜 内容。
文联和作协,作为两个社会团体,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与意识形态曾经全方位覆盖社会运作和民众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一篇小说,一幅画,一首歌曲,可以因为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而给创作者带来巨大的政治荣誉和经济收益,也可以因为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而给创作者带来灭顶之灾。文学艺术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的功能,这也使文联和作协的运行出现了不够正常的状态。
按照这两个社团的章程,它们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5年召开一次,但在它们于1940年代末新中国诞生前后建立起来以后,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这个条款一直未能得到切实执行,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多年,也未能走上正轨,直到本世纪初开始才有条件按其章程召开会议。文联和作协走过的曲折道路,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文学艺术在中国曾经出现的不正常的生态,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文学艺术在政治的过度利用和干预下所出现的扭曲。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执政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文学艺术所受到的过度的拔擢和贬损都正在淡化,它逐渐开始回归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正常位置。今天,政治对文学艺术的过度利用或者干预正在退去,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再出现以往那种由最高领导层作出对一个作品或褒扬或批判的决定,但是,公权力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仍然无所不在。
在这同时,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也给当下的文学艺术带来了以往所没有的挑战,资本对艺术的渗透甚至驾驭,正在使我国的文学艺术生态发生让人莫衷一是的裂变。面对这种变局,文联和作协如何在新时期确定自己的位置,已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文联和作协这两个社团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政府机构,具有某种公权力的色彩。这种性质使它们必然地要把文学艺术创作纳入到主流意识形态之中。虽然今天我们不再提倡“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也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但公权力对文艺作品有着巨大的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影响当然有它的价值,有时也是一种必须,但同时它也很容易造成作品的同一化,或者使一些不在意识形态关注范围内的作品受到冷落。而当资本在社会上取得过于膨胀的话语权以后,它甚至可以对文学艺术形成收买,从而使其成为资本的驯服工具。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激烈的变革,这样一个时代理应产生伟大的作品。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进入新时期以后,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力正在减退。尽管不断有文学艺术界人士对此忧心忡忡,呼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但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种正常情况,以往那种一个作品风行全国的情况,是在文艺作品奇缺的状态下出现的景观,事实上它对受众的文学艺术鉴赏反而起到了不良的作用,使他们养成了只能接受单一类型作品的习惯。因此,文联和作协应该适应时代的这种变化,要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创造让他们能够自由创作的广阔天空,而不必给作家艺术家划定一个特定的框框。
当作家艺术家的心灵自由得到空前的释放以后,文学艺术的生态就可以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动人局面,用不着权力刻意地组织引导,也用不着资本向作家艺术家输送金钱,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自会脱颖而出。
文联和作协要适应时代的变化
评论
编辑推荐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