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研究--企业员工职业发展心理与行为周期(三)


为了进一步证实问卷的结果,笔者作了专门的调查与观察。

调查与观察之一:
一般认为会计、律师和医生工作的稳定性最好,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持续工作的时间较长。我们抽取了HD企业中的30名会计——财务工作者进行了调查与观察,结果发现:财务工作者同样不希望长期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工作。(见表3—17)86.6%的人希望进行岗位轮换,认为目前的工作枯燥无味的达56.6%,而希望长期(5年)在目前岗位持续工作的仅6%. 

表3—16 个人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的持续和忍耐性 

3-16.jpg
图3-2 在一个岗位或职位坚持的时间 
图3-2 员工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持续工作忍耐时间分布

3-2.jpg

表3—17 财务人员忍耐性调查

3-17.jpg

调查与观察之二:
我们在GSH公司选择30名工龄在30年左右的老员工进行了调查。这30名员工平均只在2.5个岗位流动过,从来未转换过职业和单位。笔者与这30名员工未见面,委托朋友对他们作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见表3—18)

表3—18 老员工流动情况调查 

 

1

学历

高中以下

23人

大专

4人

本科

3人

2

工作岗位

一般员工

19人

基层管理

5人

技术员

6人

3

平均在一个岗位上工作时间 

13年

4

平均流动岗位 

2.5个

5

工作能力评估

一般

17人

较强

6人

很强

0

7人

6

性格特征

内向

23人

外向

7人

7

为什么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组织安排

5人

技术有限

12人

流动不了

11人

不想动

2人

8

有过跳槽念头和行动

25人

9

赞成经常流动

29人

10

现有流动需求

25人

11

工作效率

一般

15

较高

5

0

10

 

由表3—18并结合访谈记录可知:
1)流动少的人学历较低;
2)流动少的人大多数性格内向,不善交往;
3)流动少的人绝大多数能力一般,工作效率较低;
4)流动少的人并非不想流动,而是流动困难;
抽样得出的这4个结论虽不能代表总体,而且样本有限,但从笔者广泛调查的情况看,至少可以肯定一个结论,那就是长期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人工作效率不高,缺乏创造性。据心理学的研究,就普遍规律而言,一般人具有墨守成规的弱点。换句话,长期固定从事某一工作的人,不论他原来多么富有创造性,都得逐渐丧失对工作内容的敏感而流于照章办事。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疲钝倾向(MANNERISM)。疲钝倾向是提高效率和发挥创新精神的大敌。我们在这里所提出的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工作的忍耐极限,便是指进入疲钝状态的临界点。一个人的忍耐性一旦被突破,但又无法改变现状,便会产生疲钝倾向。[4]

调查与观察之三:
笔者询问过80名研究开发人员,我问:如果将你们固定在目前的岗位上、职位上和工资水平上,又无任何其它激励,你们能持续工作多长时间?
回答的结果是:
31%:1年左右,
45%:2年左右,
9%:3年以内,
4%:最多4年,
11%:很难说。
调查与观察之三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激励,他的持续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忍耐性会缩短。也就是说,在其职业发展中,他将提前产生改变角色和岗位的需求,工作热情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提前下降。关于这一判断,在相关性分析中得到证实。因素4与因素5(感觉到在某个岗位或职位工作的第几个年头最顺心、最有成就感),因素6(在某个岗位或职位第几年开始厌倦自己的工作,并打算改变环境与角色)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他们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和0.4.

因素5:感觉在一个单位或岗位工作的第几个年头最顺心、最有成就感?
我们想通过因素5了解员工职业发展中的心理与行为周期,特别是探讨周期的高峰时段。我们的问卷统计表明:企业员工在一个职位或岗位上工作的什么时候感到最顺心、最有成就感是比较复杂的。表3—19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因素5与其它一些因素有相关关系,绝大多数是正相关。仅有因素3是负相关,因为人们希望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工作的时间肯定会比感觉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最顺心、最有成就感的发展时间要长。这是一般经验便可体会的。

表3—19

3-19.jpg

因素1:个人中长远规划
因素2:平均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
因素3:个人希望在一个职位或岗位工作时间
因素4:个人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能坚持时间
因素5:感觉在一个岗位或岗位上工作的第几个年头最顺心,最有成就感
因素6:在一个岗位或职位工作多久厌倦自己的工作,并打算转换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
因素7:转换岗位、职位或单位的原因
因素8:在本单位本岗位已连续工作时间
因素9:目前有无调换岗位、工作环境或单位的打算
因素10:最看重一个单位的什么
因素11:单位经济效益

麦克利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表明,人们在执行任何一项任务时,都有一种追求成功的动机,之所以努力的工作,主要原因便是他有一种强烈的成功需要。[5]如果一个人工作不顺心,丧失了成就感,他便会感到工作失去了意义和努力的动力。虽然人们早就意识到一个人若是长期在一个单位、一种岗位、一种职业上工作,会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兴趣、动力和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丧失成就感。即使做皇帝与总统也会如此,但人们对这个问题却很少具体研究过。真正要研究这个有目共睹的现象,实在不容易。长期在一个单位的一种岗位连续工作可能影响个人的绩效,这个命题可能许多人都赞同并有同感。但具体到如何证明这个命题却有不少困难。

周期学理论已证实: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的好坏,是随时变化的,而且有十分显著的周期循环规律。因而,在不同的时期和时点上,人们的体力、智力和情绪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其工作、学习和其它活动的效果会受到影响,这种周期有短期的(一天之内)、有中期的(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也有长期的(一年或几年)。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生在某一关键期内,接受相应的教育或从事相应的工作最易出成绩,接受能力和成绩也最佳。人生是受周期制约的,人生周期出现一个个波峰和一个个波谷,构成一条人生曲线。[6]

笔者正是基于上面的理论或思想,设计了因素5。

笔者在因素5中问的是“感受”,指的便是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对于自己的工作的结果、绩效的好坏,以及工作对象或领导或同事的评价,是可以感受到的,就象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体力在哪个阶段特别突出一样。

抽样对象的问卷统计表明:人们感受在一个岗位或一个职位上连续工作3年左右,最顺心、最有成就感。而且,各种层次、各种职业的人的感受的时段十分集中(表3-20)。其中,科技人员在一个岗位或职位上工作最顺心、最有成就感的时间是2.8年。我们在访谈时,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主管认为一般的科技人员在一个岗位上呆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年半,确是经验之谈。

表3-20 感觉在一个单位或一个岗位或一个职位上工作得最顺心、最有成就感的时段3-20.jpg

也就是说3年左右可能是一个心理节律周期的高峰时期即效率高峰时期,这种规律在因素6进一步得以证实。

因素6:一般在某一单位(岗位或职位)工作后的什么时候 厌倦自己的工作,并打算调换工作岗位或工作环境或工作单位。

因素6与因素5所要考察的内容、所要获取的信息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从另外相反的角度看问题,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从因素5获取的信息的信度,进一步证实从因素5的调查问卷中所得出的结论。

心理学早已证明:情绪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人们对无兴趣、厌倦的东西,是不会全身心投入地去关注它们的。人们关注一种事是有时限的,无论多么吸引人,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当人们关注一阵时间后,便会感到平淡无奇,迅速降低关心,直到毫无兴趣、厌倦。在鲁迅的小说《祥林嫂》中,开始人们对祥林嫂讲述孩子被狼吃的故事十分动情,十分关注。但当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故事时,人们便不愿再听,甚至感到厌恶。同样,当一个人长期重复地作某些事,他也会产生厌倦乃至厌恶的情绪。

因此,我们了解什么时候开始厌恶自己的工作,什么时候开始厌恶自己的工作时有重要意义的。这个时期,由于人们在某一岗位或职位上的兴趣完全消失,工作步入低迷时期。www.jfcg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