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未来将有可能会继续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0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月下降0.7%,为一年多来的首次下跌。这是工业企业内、外部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国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在萎缩,未来全国工业生产将有可能会继续放缓。

  这是值得关注的经济信号,隐含了多重信息。

  首先,工业企业财务信号出现紊乱。一方面,9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1.9%,较2月末增长21.1%。另一方面,9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24.2%,为年内最高增速;9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规模较2月末增长18.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之间的信用赊销增多的同时,产成品库存资金占用规模增加,反映出工业产成品出厂销售渠道不畅。两者均对工业企业的现金流形成了挤压,外部融资需求明显增长。

  第二,外部需求减弱对实体经济冲击增大。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演变并恶化,美日经济表现也不佳,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正逐步显现。10月,PMI指数中的出口订单指数为48.6%,低于上月2.3个百分点。在外部需求放缓和库存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主动降低工业品出厂价格可能是企业管理层无奈的选择。

  第三,原材料存货库存较高有待进一步消化。8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存货资金占用同比增长26.1%,增速处于相对合理区间,但资金占用规模高达76180亿元。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调,但因为市场需求疲软及前期存货库存水平较高,所以未能刺激工业企业的原材料采购。10月PMI指数中的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5%,连续6个月低于临界点,表明工业企业生产意愿的下降。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28.8,较上季度下降3.4点。

  市场经济最敏感的经济信号莫过于价格,如果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继续下降,将带来生产意愿继续下降、经营压力增大两大不利影响。考虑到工业企业多有外部融资,存在外部的财务硬约束。如果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规模仍居高不下,降价后将出现利润增长放缓,若影响到现金流,就有可能招致更大的经营压力。特别是临近年底,中国传统中有所谓“年关”的说法,对此不能不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