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掀“政策潮”
酝酿近一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正在发布前夕。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透露,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四个半”规划(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生物医药规划)已经上报,正在等待发布。如果不出意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将陆续出台,在年末掀起一轮政策浪潮。
根据规划,在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先导产业。七大产业链将推动中国在未来十年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周期。
据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报告由国家发改委负责撰写。具体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由相关部委牵头,新能源规划由国家能源局牵头;节能环保规划由发改委牵头;其他多个新兴产业规划由工信部牵头。事实上,下半年有关部委已经将各自负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内容上报,但由于种种因素,至今未发布,不过现在距发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目前有两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口,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给明年经济工作定调;二是明年“两会”前后,在通胀和经济增速继续回落后,选择发布,表示将对政策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资金及财税政策将相继出台
在规划出台前后,一系列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也将相继出台,首要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在第十三届高交会新闻发布会上,物联网龙头企业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由新大陆发起的福建物联网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已经由国家发改委批复,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政府出资,由物联网先行企业——— 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物联网基金。
据了解,在其他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中,类似由政府参与出资、由企业牵头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将会相继获批成立。
而对于千呼万唤的战略新兴产业财税支持措施也正在制定过程之中。有关部门已经就战略新兴产业财税政策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目前已完成,预计很快就会推出。
助推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
还是在一年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吹响了战略新兴产业的进攻号角。经过一年的调研和酝酿,一系列规划已经制定成熟,配套政策措施也在紧张制定过程中,进入“十二五”第二年,战略新兴产业规划的推出已经箭在弦上。罗百辉表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形成和完善,对我国经济和新产业周期的形成产生积极效应,推进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按照近几年我国GDP发展速度及规模测算,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2020年将达到11.4万亿元。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发展目标,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至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速,2016至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均增速。如果这一速度实现,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最大增长点。
新兴产业落地抢占发展先机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新概念。如何发展新兴产业已被世界发达国家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也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目前各地政府正在为新兴产业落地抢占发展先机,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规划、圈地、筹资、招商等工作。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能够紧跟世界潮流,做出快速反应,这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在世界经济重大转型期,对发展机遇的把握与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从已经兴起的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新时代的高度看,我们对新兴产业的认识和定位仍有待提升和改进。
从发展生态经济的高度看,目前我们所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个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未能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高度来确定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虽然也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并没有对“未来经济社会”给予明确的回答。正是由于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定位的不具体、不明确,由此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功能定位上,更多地强调了新兴产业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推动作用,而对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上的战略作用并没有凸显。二是缺乏从未来的消费方式变革和新兴市场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内容。目前所明确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等七个领域的产业,主要是突出了这些产业的技术优势。那么这些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是否一定具有新兴市场的优势和满足新消费的优势?这有很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从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建设的战略高度,对新兴产业的界定应突出三个标准:一是新兴产业必须是具有新模式、新运行机制的产业;二是新兴产业必须是适应未来新兴市场和新消费方式需求的产业;三是新兴产业应当是充分发挥中国禀赋优势的产业。特别是从推进生态经济模式创新来看,未来新兴产业的模式特征应当是:“成本内化的产业”。把未来新兴产业定义为成本内化的产业,是因为支撑目前工业经济的产业大都属于“成本外化的产业”。由于在目前市场竞争决定的成本计算体系与交易机制中,对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的成本,不能有效地内化为企业的成本,由此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的外化成本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越来越无法承受的负担。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与生态环境污染造成的外化成本,构成了工业经济发展不能突破的自然边界。而目前兴起的新能源革命,最具有革命性的变革,就是使未来生态经济成为没有外化污染成本,或者将外化污染成本最大限度降低的经济。按照上述提出的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标准,支持未来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包括以下四类产业:
第一类是传统工业生态化产业。所谓传统产业生态化,就是目前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改造达到循环经济要求的以“3 R”为标准的经济,即能耗的减量化、资源再使用和再循环的标准。由于传统工业产业生态化,是在缺乏新能源支持下的改造性产业,对于传统工业产业所造成的成本外化问题,只能是某种程度的改造。而且这种改造是为了降低外化成本,必须付出另外一种成本的改造。所以传统产业的生态化,不会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必须在国家法律、标准、政策约束或激励下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产业生态化,仍属于外部治理的产业,是传统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性产业。
第二类是新能源产业。所谓新能源产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新能源的产业以及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新材料、信息技术产业等;二是使用新能源的产业。如新能源交通、新能源家电、新能源农业等。新能源产业是替代传统能源的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利用不可再生能源所形成的成本外化的问题。虽然新能源产业仍然存在着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也有排放和能耗,但这已经不是构成新能源的主体产业。如风能或太阳能发电,虽然所使用的设备也有能耗,但这种能耗对于发电过程中的零排放而言,只是很小的比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能源产业才是满足生态经济要求的成本内生化的产业。
第三类是满足低碳消费的生态产业。这是目前我们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中被忽略的方面。围绕满足低碳消费形成的生态产业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满足生态住宅、低碳交通、低碳家用电器的产业。生态化住、行、用的需求将会带动新能源住宅、新材料、新能源供暖、新能源空调、新能源电器、新能源交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满足生态化吃的食品产业。目前以工业化、化学化方式生产的粮食和食品,不仅生产过程是一个高污染的过程,而且在消费过程中还会带来许多食品安全的风险和代价。如何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化食品产业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三是满足健康休闲和精神需求的新型生态化服务业。新兴生态化服务业,包括休闲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健康保健业等。这些产业不仅本身是没有污染的低碳产业,而且这类产业的发展对于目前不断膨胀的物质消费、超出实际需求的高能耗消费等具有抑制或替代功能。大力鼓励基于低碳消费的新兴产业,使生态经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经济、民生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可忽视。
第四类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业。我们之所以把中国民间手工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押一是适应低碳消费、文化消费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长期以来在工业化浪潮下退出历史舞台的民间手工业,出现了复兴大势。二是中国民间手工业是属于典型的没有污染、没有成本外化的生态产业。它是具有文化创意含量,以人工为动力,以大自然中的草、石、金、木、土等为原料的生态产业。三是中国民间手工业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载体。最近几年中国民间手工业之所以表现出新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国民间手工艺与手工业产品,负载着中国乡村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遗产,是一种可以慰藉工业时代人的心灵、给人以真善美享受的文化产品。四是民间手工业的战略意义,不仅是生态产业,而且是富民、养民的产业。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负载着诸多内涵的中国民间手工业产品,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借助中国文化的复兴,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上述四类新兴产业,不仅对全面系统推进中国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在发展生态经济中振兴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中国自身竞争优势,满足民生发展,推动城市与农村、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等方面,也具有重大战略功能。
10万亿元砸向七大新兴产业
据透露,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将在未来5年获得战略产业投资约10.8万亿元人民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类发展目标:成为先导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其中包括新一代信息产业。
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初召开,明年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将初现端倪。最近密集出台的产业规划方向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和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两方面,和“十二五”规划的关系较紧密。若经济会议对上述消息予以确定将对相关的行业及龙头公司构成利好。
21日上午召开的东莞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审定并原则通过了《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规划,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这些将是东莞未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为近期重点突破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长远培育发展产业。
规划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即经过5~10年或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把东莞市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基地,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与广州、深圳共同构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东莞市将规划建设东莞城区和松山湖为中心的两个研发创新中心、以东莞城区为龙头的西南翼主体产业发展组团、以松山湖为龙头的东南翼主体产业发展组团。具体而言,研发创新中心将依托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构建“广佛创新圈”和“深港创新圈”形成的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轴的两个核心城市,西面利用广州东部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大发展契机,推进东莞市西部区域对广州产业与先进技术的承接,南面推进松山湖对深圳高端产业与技术的承接,推进东莞市成为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轴关键一环,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LED产业、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辐射带动东莞的两个“创新源”和“动力源”。
东莞两大主体产业组团
东南翼
以松山湖、横沥、东坑、企石、常平、大朗、塘厦、清溪、黄江、凤岗、谢岗、长安等镇为主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基地,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业、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
西南翼
以东城、南城、厚街、石龙、石碣、高埗等镇为主体,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与制造基地,加强与广州东部工业区、广州科学城与广州中新知识城建设的互动,重点发展新型显示、LED封装、新材料、生物医药与高端服务。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这些将是东莞未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昨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审定并原则通过《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会议还通过了其他三个规划。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主持会议。
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
根据规划,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是: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其中,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为近期重点突破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长远培育发展产业。
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争取突破2500亿元产值。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规划提出,经过五到十年或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把东莞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基地,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与广州、深圳共同构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形成东南、西南两翼产业布局
规划不仅提出了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更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布局作出前瞻谋划。记者获悉,我市将规划建设东莞城区和松山湖为中心的两个研发创新中心、以东莞城区为龙头的西南翼主体产业发展组团、以松山湖为龙头的东南翼主体产业发展组团。
具体而言,研发创新中心将依托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创新型城市构建“广佛创新圈”和“深港创新圈”形成的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轴的两个核心城市,西面利用广州东部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大发展契机,推进东莞西部区域对广州产业与先进技术的承接,南面推进松山湖对深圳高端产业与技术的承接,以融合两个创新中心城市的技术辐射为基地,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全球创新网络,推进东莞成为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创新轴关键一环,提高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LED产业、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研发水平与创新能力,以新技术带动形成新兴先导产业,形成辐射带动东莞的两个“创新源”和“动力源”。
“五个结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刘志庚指出,未来一定要朝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发展。东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五个结合”,即把承接国际资本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