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些年”效应,近日香港突然兴起一阵ICQ热潮,上星期某日登入Facebook,居然出现朋友们,集体自爆ICQ号码的壮观场面,第一个反应,是立即登入尘封已久的ICQ,看看有没有人玩。
以前入ICQ,整张list都只有自己一个,今次竟然看见一堆中学同学在玩,可见这个社交网络,有“败部复活”的迹象。第二个反应,是立即研究美国在线(AOL),看看可否重演上回买新浪(SINA),嬴一倍的交易。
但这个计划,三分钟之后已经放弃,原因是AOL原来在2010年4月,已经以1.875亿美元,将ICQ售予俄罗斯投资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即使ICQ起死回生,与AOL并无半点关系。
再细查DST,发现这家投资公司,是投资互联网的高手,早于09年已经以100亿美元的估值入股Facebook,以今年年头的估值,已赚大约四倍。而今次靠其自身的营运能力,如最后真的将ICQ败部复活,更嬴于MSN,相信回报可以十倍计。
DST并无公布其接手ICQ后,是否有管理层变动,但从其推出iPhone及Android App,并加入类似WhatsApp及MSN的用法,可见在营运及发展方向上,作出重大变革,成功并非单靠区区“那些年”的潮流。
从第一次买股票起计有八年,当了分析师三年多,有幸见识几个周期,真的看过几次管理层力挽狂拦,救公司及股东于危难中,如星巴克(Starbucks)的霍华萧兹(Howard Schultz),于08年海啸时回巢,将公司的品牌纳回正轨,DST在全球投资界仍未算太出名,但观其行,通常出手都有所斩获,日后值得多加留意。
上市公司管理层能力左右股东回报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