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过去政府债务的调整基本上是三个方式:第一是财政政策的调整,增加税收、缩减开支;第二是增发货币,通过通胀来解决问题,但是靠通胀实际上是有限度的;还有第三是金融压抑,通过资本控制或者要求金融机构买本国的债券等方式。
第三个方式上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苗头。我们看到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过去的一两年,已经开始通过一些对金融机构的要求,流动性的要求等等,让它们购买自己的国债。
未来债务调整的方向,无论是财政调整,还是超发货币,对可持续的增长都是不利的。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风险。
短期来讲,要看欧盟峰会通过的措施,是不是能够逐步防止欧债危机从一个主权债务危机变成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第一,最终大部分的私人银行机构同意接受50%的希腊国债减记损失,那么,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真的相信,我持有意大利国债,持有西班牙国债,以后就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是不是导致市场投资者抛售其他相关的政府的债务,还是一个问号。我们看到协议出来以后,第二天欧洲银行大涨,股市大涨,但是到了第三天,意大利国债利率上升,反映这个市场的一些担心。
第二,对银行注资,9%的资本充足率就足够了吗,也有疑问。银行是一个杠杆率非常高的生意,你就是有12%、15%的资本充足率,但流动性的风险对银行来讲是很难区分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次的救助计划里面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一个承诺:欧洲中央银行、欧洲金融管理局这些公共机构还要一起合作提供一个计划,帮助欧洲的银行取得中长期的融资,甚至提到包括担保。但我们还不知道细节怎么样。欧洲的政府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意愿真的为欧洲的银行发行中长期的债提供担保,这个我们还要看未来几个星期会怎么样。
第三,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杠杆化,这个应该说跟前两者比起来是最优的帮助,效率可能会是最高的一种,相对来讲问题少一点。包括建立一个特殊的机构,吸引外部投资,包括中国来共同做这个努力。
至于怎么看中国政府帮助欧洲的这个问题,我自己的看法是,一个健康的、稳定的欧洲,一个稳定的欧元区是符合中国中长期的经济、政治的战略利益的。如果欧洲这次闯不过这一关,受到很大的创伤、冲击,甚至是解体,如果真的解体,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非常大,那么真是美元独霸天下,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都是不利的。
所以,从中长期的战略利益讲,我自己觉得中国应该参与到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一个机制。要积极地参与多边机构,尤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种,这样既能够保证中国投资的安全,又能够帮助欧洲渡过目前的难关。
中国要积极参与多边救助机制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