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床枕数珍
作为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卧具——席、床、枕、,自然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了。但对于它们的身世,也许并非人人皆知。
席
在甲骨文里,“席”写作“ ”,很明显,这是一个象形字。它的形状是长方形的,中间正象席的织纹。可见席的样式,几千年来大致一样。古代没有桌椅,人们用一种比席宽大的“筵”,铺在地上,再加席于上,可坐可卧可蹲,当然也可以用之于宴飨,所以后来人们把宴飨的酒肴称作“筵席”,这其实是修辞学上的借代法。按照古代的礼法,天子铺地用5重席,诸侯用3重,大夫2重。坐在席上,须先以两膝着席,然后臀部坐在脚跟上。如果臀部坐在席上,两脚向前伸,那就叫“箕踞”,是没有礼貌的坐法,室内没有旁人才容许这样坐。
在席的制料上,大众化的制作材料通常是茎细而较坚的莞草,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席草。但也有用柔软的蒲草或芦苇织造的。又有一种“荐”,多以稻草或棕榈为材料,由于它的经纬比草席较为粗大,一般是铺在下面,上面加铺莞席。而用竹蔑织造的蔑席比莞席清凉,故而我国古人很早以前就用蔑席作消夏之用了。
此外古时还有极精巧的席,如《西京杂记》说汉成帝的昭仪赵合德用的是“绿熊席”,席毛长2尺余,眠于其上则被席毛遮蔽,望不到有人睡在上面;《杜阳杂编》说唐代皇帝有一种用叶性柔软的茭苇织造的“紫茭席”,其特出之处是光软香净、冬温夏凉,弥补了席类暖而不凉或凉而不暖之不足;《河东备录》则称有人取猪毛刷净,命艺人织出“壬癸席”,此席滑而且凉,躺在席上令人倍觉舒心惬意;散见于其他史藉之上的古席,尚有蒯草席、虎皮席、熊皮席等。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还可看到一件象牙席,此席长216厘米,宽139厘米,由宽不足3厘米的扁平象牙条编成。据说这种象牙席在清雍正年间(1723—1736)制于广州,共制5件,是专为清宫制作的贡品。由于工艺难度极大,造价相当昂贵,所以雍正帝传旨不许再制,以表示他在“躬行节俭”。其实远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就曾令人造出过象牙席,赐给他宠幸的李夫人了。据从事象牙雕工艺的老艺人研究,认为要将坚硬的象牙劈削成薄片,在气候干燥的北方是难以成功的,只能在潮湿的南方进行。而且,在劈削之前,肯定用某种药物浸泡,经过特殊处理之后,使其软化,这种药物,现在已不得而知,劈削工艺,也已失传。就是说,这种象牙席,已成为后继无物的绝代珍品了。
床
床是继席之后,出现最早的家具。在甲骨文里,“床”写作“爿”,把此字横放恰好就象张床。可见床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诗经》中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之句,说明周时的床可供生子为用。由于古时无凳椅,床不但可作卧具,也可作坐具,故《说文》又解“床”为“安身之坐者”。早期的床,因为和席并用,一般都比较矮。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建筑物的增高加大,扩大了人们在室内活动的空间,床的高度于是变得和今天的床差不多高了。
数千年来床的样式,大体都由床腿、床沿、床板等构成。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各种床的质料、结构、工艺也不大相同。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长2.18米,宽1.39米,床是6条足,足高19厘米。周围有栏杆,两边栏杆留有可以上下床的空隙。床框有两条横带,一条竖带,上面铺着竹条编排床屉,这是早期床的大致式样。散见在古籍记载中的还有其他各种质料的床,如《世本》说,商纣王用的是玉床;《战国策》说楚国献来象床;《汉武内传》说,汉武帝以珊瑚为床;《西京杂记》说,韩嫣以玳瑁为床;《唐六典》有“殿庭供设有金银行床”之句;唐代同昌公主则更穷极奢侈,传称她拥有用水晶、火齐、琉璃、玳瑁制作的床,并以金龟银堑作床足。
在国外,古代埃及人、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曾享受过床的舒适。中古时代的欧洲人,即使有钱人家也往往只有一张大床,父母和子女都睡在一起,通常连狗也睡在上面。在寒冷日子里,狗先上床为主人暖被窝。
有趣的是床不仅有供人睡觉的功能,还有其他一些作用。有的名人几乎整天呆在床上,如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希留主教,他除了晋见国王外,全部政务都在床上完成。这位长期在床上的首相,连外出旅行也都是不离开床。由于他的床太大了,又不能分拆,有的城市大门显得太小,无法让他的床通过,因此常常只得临时把城墙扒个大洞,让他的大床通过。有的帝王往往在床上接见朋友和大臣。如16世纪时的法国国王佛朗西斯一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有次佛朗西斯为了表彰这位海军司令的功绩,允许这位功臣在他的床上睡一夜。有的帝王则绞尽心机在床上设置安全装置以防不测。如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1590年使用的栎木床,有盖,壁龛为旋转式,万一发生不测,即可逃入暗室。
如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全书》中最大的一张床,是澳大利亚一家农具厂的能工巧匠所制作的,它长为5.85米,宽为4.35米,能同时卧躺56个人,光是床脚就有81个之多。
枕
我国古人何时开始使用枕头?其具体时间难以考证。《古今事物考》称有一种叫“虎枕”的枕头,是汉代飞将军李广射死猛虎后,断其头为枕,而为后世效法的。同书又称虎枕是商纣王时代的产物,两者一来一去相差近两千年。从出土文物看,我国马王堆西汉一号墓出土有一个“香枕”,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药物枕头。
枕头在我国古代,真可以称得上“族丁兴旺”,单单就它制作的材料而言,就有木枕、石枕、竹枕、藤枕、瓷枕、铜枕、金枕、琥珀枕、珊瑚枕、磁石枕等。民间流传有一种瓷制的冷暖枕,枕头里面是空的,上面开有一个注水洞口。夏天,在里面灌上新汲的凉水,再在上面垫置一块枕巾,头枕其上,凉爽宜人;冬天,则灌进热水以取暖。明代还有记载说,有人曾挖掘出一种古代的瓦枕,里面装有机械,人枕上可以听到准确的报时声,叫做“诸葛武侯鸡鸣枕”。清人曹庭栋的《老老恒言》论及一种“膝枕”,专供老年人侧卧时用,因为老年人侧卧时“两膝交加,有上压下之嫌”,故设膝枕放在被子的左侧或右侧,让老人使用,因为老人气血易滞,或患麻木,侧卧耳必着枕,故而制作上下相通的“耳枕”(亦名“六通枕”)让老人使用,使枕者既凉快又舒服,而且不妨碍听觉。
另有一种名叫“竹夫人”的揽枕,选用光滑精细的竹皮编制而成,是五尺长的圆形竹笼,夏天抱住个“竹夫人”睡觉,凉爽舒服。“竹夫人”宋朝已出现,苏东坡诗就有:“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有人更把一些鲜花香草、薄荷叶等放入“竹夫人”中,故而“竹夫人”也被称做“百花娘子”。
我国古人还很注重枕头对人体的保健,名医华佗就已用闻名除病的理论制作药物枕。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亦有关于药枕疗病的记载。古代民间最常见的枕头,有“谷壳枕”、“芦花枕”,这些枕头可以清火、去热。又有“荞壳枕”、“蚕屎枕”,这类枕头最清凉,适宜头火重的人枕用。还有“石膏枕”,夏天枕用解暑去热。“米枕”不凉不燥,有益于头部正常发育,最宜小孩枕用。它如“茉莉干花枕”,能使烦燥的沉静地入睡;“玫瑰干花枕”,给多思多忧的人带来心情舒爽的安眠。“桔皮丁香枕”颇可通窍理气,“黄嵩灵猫枕”,能部分治疟疾,“柠檬芸香枕”可辅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疾。清代吴尚先有一良方,以槐木为枕,如天盖地式,钻孔120个,再以川椒、桔梗、荆实子、菊花等30多种中药各一两,共研末入绢袋,再放入槐木枕中,取名“健身丁公枕”,据说可“疗百病,延年益寿”。
古代最著名的药枕是“菊花枕”,许多人曾为它吟诗作赋。枕着菊花枕睡一夜好觉,次日清晨头脑清醒,精神饱满。《本草纲目》中说它可以“作枕明目”。还有一种把菊花同苦荞麦皮、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放在一起的“明目枕”,据说可以“至老明目”。
枕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报警,所以古代又有“警枕”。警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力学原理制作的,另一种是从声学原理悟出的。警枕的由来从东汉学者蔡邕的《警枕铭》来看,至少在汉代已经普遍流行。据宋人《吴越备史》载:吴越王钱鏐怕自己睡熟,误了军机大事,特地做了一个警枕,睡熟了头就会从枕头上滑下来,猛然警觉。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为了多读一点书,也制作了警枕,使自己不至于睡得过久,就能翻身起床,上述两人所用的警枕,是木料制成的圆枕,实际上就是一个球。当人一旦睡熟,大脑兴奋点消失,头就会失去平衡,从警枕上滑落下来。
无独有偶,据清代德龄女士《清宫二年记》记载,慈禧太后虽然掌了朝延的大权,可从来不得安宁,老怕有人来暗害她,时刻提防着,故而也使用过警枕,老太婆的床上有许多刺绣得很美丽的枕头。有一只枕头袋中间装着茶叶,另外有一只大约12吋长的枕头,中间开一个3吋见方的洞,里面装着干花。将耳朵贴着洞,睡在这个枕头上,什么细小的声音都可使人惊醒。有谁走近慈禧的床,她就会立刻知道。这种警枕,就是从声学原理悟出的。还有一种古称“矢服”的箭套,是一种代用枕,也属于警枕的范畴。沈括《梦溪笔谈》称,睡觉时用“矢服”作枕头,利用它中间空虚的特点,放在地上枕着,数里内的人马声都可以听见。
席床枕数珍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