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城市建设:中国的行动
2011-09-14 09:04:00 来源:中国城市网, 作者:陈柳钦
一个善于学习的社会,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尊重知识的民族,才能成为拥有巨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民族。为此,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各个城市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和目标,这就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同时,还要看这个国家和城市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看对知识的热爱程度和对于知识渴求的满足程度。作为知识密度最高的—方,城市处在知识经济浪潮的中间,只有不断地强化以知识为基础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城市各种资源,加速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战略地位,才能促使城市全面升级,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总体战略,创建中国特色知识城市日显必要。
基于世界成功知识城市的范例、知识城市应该具备的基本特质,中国四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那些亚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等完全可以转型为知识城市。首先,城市功能定位明确,软硬基础设施改善。城市功能定位是引导城市发展的指南针,是谋划城市中长期发展必须解答的重大课题。
中国城市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大多数地市以上的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定位更加准确,如北京明确了“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定位,而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的天津市,要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中城市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改观,通勤更加便捷,开放意识增强,区域性、国际性活动越来越多;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投资环境改善,外资持续高速增长,知识产业比重正在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定位趋于合理;市民分享知识的渠道畅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创业环境有了改善,凝聚力、创造力、创新力、开拓力、执行力、聚磁力构成了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这些也为我国城市转型、复兴、升级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其次,文化资源丰富独特,拥有较好知识基础。
一般来讲,我国大中城市多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风景民俗旅游文化、生态山水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并建立起自己的博物馆、奥体中心、规划展览馆和国际会展中心等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它们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市民分享知识、激励知识创新的“城市创新引擎”。再次,知识产业结构比重上升,园区聚集扩散能力增强。知识产业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许多城市构建起“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上海、深圳更是明确提出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走“知识城市”发展之路,加速建立起三、二、一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被国际城市学界誉为中国“未来知识城市”。尤其是我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园区,大多也集中在大城市。这些城市不仅聚集了_一批特色产业,而且汇聚了大量人才、资金、信息,产业体量增大,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形成集聚扩散功能和特色产业、加速结构调整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为构建中国“知识城市”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迅速崛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许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已有建设“知识城市”的实力和基础,其他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类别的中小城市能否建设、又如何建设“知识城市”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研究的案例和沃土,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要求。
2009年3月24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新加坡星桥国际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关于合作建设“知识城”项目的备忘录》,确定广州“知识城”选址及展开可行性研究事宜。至此,广东与新加坡合作打造广州“知识城”项目正式启动。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内涵的“知识城”是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方向与目标。广东省已正式把“知识城”项目列为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这一项目不仅是推动广州产业升级的领头羊、高端发展的制高点和今后科学发展的代表作,而且还有可能彻底颠覆过去陈旧的城市概念,在广州城以北崛起一座以知识经济为核心、充满活力与生态友好的新型城区,成为广东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据了解,知识城有四个基本定位:是一座体现知识,就是财富彰显商业奇迹的致富经济之城;是知识要素投入开发知识产权、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以保障创新创意之城;是一座世界性的集聚知识型高端人才的人才荟萃之城;也是一座生机勃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品味生活之城。
2009年8月30日,首届“中国知识城市战略与运营首期市长研讨班”在深圳落下帷幕,与会领导、专家一致认为知识城市的规划和经营,是应对金融危机、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有益探索。2010年1月9日,第二届中国创新大会召开,在政府分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提出,建设知识型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型的重大创新。他说,知识型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和航标。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型城市,使我们中国的城市成为智慧的摇篮、创新的观念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心,这是应对知识挑战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建设知识型城市,有助于我们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更加注重城市文化内涵和知识含量,借鉴国际上知识型城市建设先进经验,加快城市转型步伐,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城市化、现代化的新道路。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城市应该顺应时代发展形势,有目的地考虑“知识城市”发展战略:(1)明确城市定位,加强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的重视,切合实际制定个性化的知识城市发展战略。(2)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用知识和智力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源投人。(3)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市民提供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提高知识的普及、分享、应用和更新,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加大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制定科技发展计划,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推动产业升级。(5)加大对城市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未来知识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当前城市化正处于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加速进程中,在能源、人口、环保等诸多制约条件下,深入研究“知识城市”这一新的理论,将“知识城市”战略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将有助于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城市化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