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解药只能救急难祛病


  摘要:本次欧洲首脑会议最终找到了集体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案,避免了“无序违约”,欧洲金融系统脱离了“危险期”,但“手术方案”并未形成,欧债病灶犹存,欧洲隐患还在。今后,随着欧债问题走向长期化,欧洲内部的权力矛盾将暴露,欧洲的债务风险恐将演变为全面的政治和社会风险,也必将再次成为干扰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

  10月27日凌晨,欧盟27国和欧元区17国首脑会议相继闭幕,达成了解决希腊债务问题的“一揽子战略”,避免了“无序违约”的最坏局面,但债务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欧债危机长期化恐成事实,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不容低估。

  正如市场预期的那样,本次欧洲首脑会议最终找到了集体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案,避免了“无序违约”,欧洲金融系统脱离了“危险期”。无疑,欧洲峰会关于病情诊断是清楚的,处置方法也算得当,但“手术方案”并未形成,欧债病灶犹存,欧洲隐患还在。

  欧洲一揽子解决战略的最大特点就是集体救助。尽管这种集体救助赢得了市场的积极反应,如当日欧洲主要股市快速回升3%,欧元也呈复苏态势,但集体救助的弊端也暴露无遗。这恐将直接考验欧盟的未来前途。

  首先,作为欧洲金融系统的安全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援助额度通过集体方式如期扩大到1万亿欧元。这种集体扩大的方式表现为,一是民间银行放弃50%的债权,为其省出来1069亿欧元,如此,希腊债务占GDP比下降至120%;二是通过特别目的子公司,吸纳域外投资和民间投资,扩张一部分额度;三是欧洲的3A级国债保证额度维持原有的4400亿欧元不变。显然,这个集体扩张额度是以欧洲的3A级国债为支点,通过撬动民间让渡债权和域外及民间投资,形成的典型的杠杆操作方式。一旦发生市场变动,杠杆失效,这1万亿欧元的救助额度恐怕难以获得实质性的保证。

  其次,银行增资也是通过“集体化行动”方式完成的。根据峰会的一揽子战略,民间银行承诺将7月达成的放弃债权21%的比例提升到50%,也就是把持有的希腊国债打折兑现,并等额购买新债,以确保希腊国债的可持续发行,避免恶性无序违约。从市场原理上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会计平账”方式的“有序违约”。而有序化违约的保障,则是“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援助额度扩大,以足以涵盖希腊的债务,避免市场无序抛售。但基金担保额度的扩大,是以民间银行让渡债权为前提的,二者互保,都缺乏稳定的根基,事实上是一种浮萍。

  尤其是,银行持有的国债及其收益,通常被银行视为自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定,自有资本比例低于要求底线,银行不仅无法展开国际金融业务,市场融资成本也会提升,直接打击银行经营,严重时恐将导致银行破产。

  民间银行放弃一半债权,无异于自我毁损自有资本,增资成为当务之急。欧洲峰会提出的增资三步走方案,堪称给金融市场的另一张画饼。峰会的方案是(1)银行自我增资,(2)政府注入公共资本,(3)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帮助增资。表面看,这个方案可谓多方合力的良方。但问题是,在债务肿瘤并未根本切除前,三方增资能力集体受限。

  而面对危机,欧洲有70余家关乎系统稳定的银行面临增资困境。银行为保自有资本比例不减,将不得不倾卸资产。事实上,法国兴业银行等已展开大规模的卸载资产行动。银行卸载,又将导致欧洲金融市场出现广泛的惜贷现象,欧洲的金融系统风险必将随之上升。显然,这个集体增资方式,难免遭遇集体脱逃的风险。

  其三,从中期看,欧盟及欧元制度改革是切除债务肿瘤的根本出路。而此次峰会只解决了危险期的抢救问题,并未达成有效的“手术方案”。尤其是,关于“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未来的去向,法德矛盾并未消除,只是作了巧妙的回避。

  法国的意图是通过救助,顺势将基金发展为涵盖欧元区的银行,以确立其“欧洲版国际货币基金”地位,主导欧元制度改革。但掌控欧洲央行主导权的德国坚决抵制法国挑战其欧元权威。峰会期间,德国坚持欧洲央行不参与救助的立场,主张由欧盟、IMF和欧洲稳定基金集体援助,意图就是阻止法国攻势。原因是,欧盟和IMF都属于欧元框架外的援助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则是依据卢森堡法律设立的截至2013年6月的临时特别目的事业体。

  德国的意图在于,一旦债务问题度过危险期,将排除这三大机制,继续主导欧元制度改革,确保其货币主导地位。欧元制度改革直系“欧盟基本条约”的修改。今后,随着欧债问题走向长期化,围绕欧盟、欧元制度和法律改革,欧洲内部的权力矛盾将暴露,在欧洲大众政治和社会结构急剧变化下,欧洲的债务风险恐将演变为全面的政治和社会风险,也必将再次成为干扰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