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的这句话是我们中国人的常用语。孔子有一个“正名说”,当时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诸侯侵伐兼并,乱臣贼子横行,新社会秩序尚未建立。面对这个混乱局面,孔子提出了“正名说”。“正”就是拨乱反正,通过正名建立社会秩序和伦理关系。
孔子所说的正名,不同于西方。西方的正名之“名”指的是概念,正名就是下定义,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明确概念内涵所反应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旨在把握的是名(仅仅限于概念之“名”)的意义的真假。而发源于儒家的 “正名”并非是要强调什么真或怎样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共相,它更注重符号或词语在它所使用的情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伦理意义,以及词语使用者的责任或义务与行为是否名实相符。
儒家的正名,首先是确定“名”伦理含义,没有确定性的含义,必然导致言、行、思的混乱。其次是,将名所代表的责任与义务的伦理主张合法化,并用名定位人的角色,使人做出一项伦理承诺,达成名与实的相符。这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作为伦理承诺的“名”,将伦理主张内化到人的身份中,嵌入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之中。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治理方式,即“德治”与“礼治”。
中国作为一个礼俗社会,重视德治与礼治。这向来是管理人士所批评的。不错,德治与礼治确实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也容易导致企业中重人情,轻规则,重做人,轻做事等毛病。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规范化、制度化也是有毛病的,比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层组织:僵化,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对市场变化的反映慢,信息传递受阻,员工做事中把手段当成目,创新意识受到束缚等等。
所以,德治也好,法治也好,都只是人们的一种管理方式,哪一个都不是绝对的真理。德治只是与法治不同,法治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德治就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在解决问题时,你如何看待德治,并把德治转化为一种力量和优势。
丰田就是这么做的。这要从丰田模式的入口“人财”说起。所谓人财,是指人是最大的“财”,要把人当成“财”。人财机制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全员敬畏客户,追随客户之心,满足客户需求的天职意志;二是尊重员工,投资员工,释放和整合全员的智慧,为客户创造、提供价值的组织执行力。简单而言,人财就是将智慧转化为客户价值和财富的。
那么,我们就要问:人财凭什么能实现?首先命令机制不是万能的。当一个员工处于一种被要求、被命令,被压制的环境中,当他的努力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时,他就不可能真心全意的面对工作,他的负面心理就不可能让其沉浸在思考之中,也就是说他没有内在价值的驱动,无法产生“心流”。那么,智慧与创造力就无从产生。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和对抗的情绪与做法。
其次,利益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智慧是受内在价值驱动的。当你试图用金钱交换智慧时,那甚至是对智慧的一种侮辱。拿Linux操作系统来说吧。众多程序员高手参与Linux操作系统的编写,是为了自由软件的精神和梦想,他们完全可以利用编写Linux操作系统的时间赚很多钱,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去做。如果要付钱,他们很可能是请不起的,他们也自然不会做。
这都体现了法治体系的失灵。所以,在解决智慧激励的问题上,是需要引入德治与礼治的方式的。丰田激励员工释放智慧的方式正是如此。在丰田“人德”的概念。所谓人德,就是公司的发展要给员工带来利益与“善行”的提高。
人德,就是把产品质量和客户价值定义为一个“个人道德”的问题,把工作场定义为一个修炼个人道德素养的场所,而为客户提供产品,不断改善产品品质,就是修炼道德素养的过程。而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工资,为了养家糊口。
所以,丰田的产品是注入了员工的道德与灵魂的,而产品只是道德的一个载体。如果产品除了问题,就不再是一个物理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就是对客户的一种伤害,就是一种不道德。由此,员工不断的释放智慧,自动自发地追求产品品质的改善和客户价值的提升。
孔子管理学:从人德到人财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