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银行股保守地算也要涨一倍


         中国古代,有求雨的风俗,也可以说是迷信。在2000多年前的魏国,西门豹被魏王派去做邺这个地方的地方官的时候,就有巫婆称要定期给河泊送去活人,这样漳河地区才能风调雨顺。其实即使人类的科技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人们也很难改变天气,更不用说气候了。即使是人工降雨,也要趁有利的条件。在万里无云的沙漠地区搞人工降雨,打再多的碘化银炮弹,也未必有雨下来。

但是在股市,多数人都认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却很可能影响股市。哪怕一种说法是根本错误的,只要市场上足够的人相信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中短期内就是正确的。

A股历史上,很少有哪个板块象银行股这样被冤枉地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两年,虽然商业银行不断地表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没有问题,房地产贷款风险可控,融资不会没完没了,银监会也不时发布可信的数据来消除市场的疑虑。一个非常明显的赚钱机会,市场多数资金却认为是一个陷阱。

仔细分析下来,银行业的所有利空其实都是浮云,这些浮云早晚散得干干净净。银行股保守地看,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要涨一倍。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是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实如果稍微有些关于中国国情的常识,会一些小学三年级学生都会的数字计算,就应该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风险,只是人吓人罢了。1999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只占GDP13%,当时中国财政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有大量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银行充当了财政支出不足下第二财政的角色,被迫发了很多维稳贷款。当时有很多贷款发的时候,就不知能否收得回来,也有很多贷款根本没有收回来的希望,比如让一些数月发不出工资的国有企业拿去发工资。

但是现在,截至到2010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占到GDP23%,这还不算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与此同时,中国大量没有竞争力的中小型地方国有企业纷纷不存在了。中国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了,而财政的包袱少了,地方政府怎么可能赖银行的钱?就以今年前三季度来说,GDP增长了9.1%,但财政收入增长了近30%,未来即使财政收入增速逐步降下来,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地方政府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是不断增强的。从政治生态的角度来看,中国多数银行其实都是国有的,要赖银行的钱,地方官还想不想当了,还想不想升级了?

今年和明年是中国地方政府还贷的高峰期,但今年已经过去近10个月了,今年地方政府卖地也不太顺利,建保障房的压力比去年也大得多,怎么没有一起地方政府赖银行贷款的事发生?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发生,比如云南的高速公路建设总公司,就曾给银行发函,表示只付利息不付本金了,结果媒体一报道,仿佛公共厕所里扔进了炸弹——激起了民愤(粪),于是很快老老实实还债了。

以上的事实和逻辑很难理解吗?

上周,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再次用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房价跌40%,银行贷款没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常识问题。房子多数首付三成甚至更多,房价的下跌又需要时间,即使真的跌四成,也要数年时间,这个时间中,贷款的业主每个月都在还贷,相当于首付不断提高,银行的风险也在不断下降,只要房产不成为负资产,业主就算赖账,银行有什么风险?拍卖收回贷款就行了。更何况中国的经济增速较快,能贷得起款的人,收入还是不错的。反观美国,次贷一度贷给没有什么收入的人。而在印度,去年年末,刚把房贷的首付从15%提高到大概20%的水平。

今天又看到了叶檀这个傻姑娘的评论,说刘明康的判断不靠谱。其实数月前刘明康这样表态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刘的说法太乐观。我仔细看了一个相关的分析文章,其中有一个商业银行的研究员也说这种说法有问题,因为房价大跌不仅影响到房地产开发贷款和购房贷款,还会影响到相关行业的贷款。但这位研究员判断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因此会从目前的1.1%升到10%,还是更高的水平呢?仔细一看,原来是2%多一点。而这个水平,是刘明康早在去年末或今年初就说过的一个数字。

目前股份制银行的动态市盈率约为6倍,15倍我看是一个正常的水平,考虑到银行未来三年业绩保守地算,仍能每年增长15%以上。这样,在三年内,如果维持目前的股价不变,相当于3.9倍的市盈率,到15倍市盈率,就能上涨284%。如果一不小心碰上大牛市,银行股市盈率涨到25倍,目前价位买进,就能涨540%

以前在博客里说过这个故事:海老公在一个夜晚去假太后那里,表示要揭发对方的阴谋。假太后冷笑道,康熙能相信他说的话吗?海老公说,多半不信,说不定当场把他杀了。但从康熙除掉螯拜的手段来看,是个极聪明又有见识的人,他会越想越明白,最终知道假太后的真面目。同样,对于银行股的利空,时间有利于持有银行股的人。再过一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什么地方债的还债高峰?几乎没有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还不上。所以,持有银行股不需要再等两三年,就会有不菲的回报。

所以今天又买进了华夏银行。目前持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

那么银行动不动几百亿的融资怎么办?银行为什么要融资?一是20092010年的过量贷款,但这已不会重现,二是银监会未雨绸缪,在新的国际银行业资本协议出台前,提高了银行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大银行从8%提高到11.5%,小银行从8%提高到10.5%,未来有没有再提高的可能?起码五年内看不到。

中国银行业去年盈利是8000多亿元,按11%的资本充足率,9倍杠杆率来算,可以支撑7万多亿的贷款,今年的新增贷款也不过7万多亿元。也就是说,银行如果不派发现金股息的话,一分钱都不用融资。当然,不同的银行不太一样,但全行业就是这样。这不是小学生就有能力计算的除法题吗?

不久前,招商银行的半年报说明会上,招商银行表示,按内部评价法,今年配股融资后,到大概2013年开始,招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一年比一年高。这其实都是公开的信息,就是没有人注意罢了。

当然,看了以上的信息,也不要乐观,可以对比地看一下华林证券那个研究部的副主任,还有《证券市场周刊》的记者史尧尧,和惠誉一个叫朱夏莲的人对中国银行业的看法,看看不懂中国国情的傻瓜是以什么样的依据来看空中国银行业的。

再看看一个叫“老股民”的投资者,他是如何分析银行业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老股民”曾以1万元1990年代入市,以满仓持有的方式,在2008年把这个股票账户变成了100多万元,在此期间,只换过三、四次股票。他的预期是,银行股十年内涨十倍。十年涨十倍多吗?每年涨27%罢了。本来十年内银行每年利润增长27%是有困难的,但目前市盈率低估一倍不止,所以股价涨27%,概率在80%以上。

本文并不是建议读者买进银行股,赚钱是需要眼光和勇气的。一般人不适合买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