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成败决定与评价和考试的改变
今天的人民日报说::《2011年教师评价新课改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不足三成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报道认为:“‘评价和考试没有变’成改革最大阻碍”。
对此我最近也在分析:
恢复高考之后,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高考的结果。高考不是教育,属于一种选拔制度,虽然教育的最终是要进入选拔,但选拔并非是教育的全部目的。虽然个性发展不再受到批评,但是平均发展还是在干扰教育,因为应试教育重视的是分数结果,为了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平均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就出现文理分科,这样教育又出现另一个误区。
文理究竟要不要分科讨论的关键词是:“高考”、“学生负担”、“全面发展”。文理分科的观点是误解了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即便不实行文理分课也不应该增加学生负担,文理不分科不是要让学生实现文理各科的平均发展,而是更多的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家长、学生中多数反对取消分科,也是怕由此会引起更重的学业负担,因此根源还是高考这个指挥棒,因为高考是用一把尺子衡量全体学生,并以此实现“区分一类人”。教育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全面发展教育并不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完成相同的目标,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发展上的差异。
现在的课程纲要要求并不高,但教学不是按照课程纲要进行,而是按照高考选拔的实际要求,并出现铺天盖地的教辅教材,一下子都压在学生身上。这是引起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压制了个性发展。
教育评价,无论个体还是整体的评价都应当属于过程和未来的结果,而不是现在时,更多的应该是结果的认同。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要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而不是简单的用一个或者几个量化指标可以表达的。
现在面临的是素质教育与高考选拔的矛盾,这对矛盾不解决,为学生减负就不可能实现。教育评价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那么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区分一类人”,考试分数排队式的评价要不得。如果“区分一类人”成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基本问题是被颠倒了。因为选拔和评价有本质的区别,选拔时要“区分一类人”;教育评价并不要做这种区分,而是不同程度的认同,尽可能做更多的肯定认可。
高考成为教育的指挥棒,于是教育评价总是不能摆脱分数的评价,不能摆脱高考这个指挥棒,因为教育评价总是在做“区分一类人”的评价。关于高考改革,去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路子是积极的,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过程要告别“唯分数”的评价,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教育评价走出“区分一类人”的误区。
教育不是不要考试,教育中的考试也是一种评价,这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方法,并且考试也并不是教育评价唯一的方法。学生分数高低不是学生优劣的标志,优秀教师的眼里不应该存在好学生、差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学生是不是把握所学的知识,学校与教师不能给学生优劣进行排队。
教育评价应该是结果认同,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是主观的认同,定性的认同;不是定量认同,不是用分数表达评价的结果,这样才有可能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
有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确实有欠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让他们逐步把握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给予更恰当的认可。
可是,从教育机关到学校、家长、学生的注意力基本都在“区分一类人”,在意选拔,而忽视教育评价的意义,这就形成“评价和考试没有变”成改革最大阻碍。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