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类社会动力之源,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能源争夺向来是战争诱因之一,而且能源本身也曾经决定过战争的胜负进而彻底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能源尤其是石油在决定战争胜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作为英国海军第一大臣的丘吉尔决定将英国战舰的动力从燃煤改为燃油,进而让英国海军拥有全面优势,因为燃油军舰具有航程远、速度快和添加方便等特点。另外,法国加利纳将军为了向前线运兵,在巴黎征用好几千辆出租车,这一措施戏剧性地扭转了凡尔登战役胜败格局,为法国战场胜利起到关键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石油为动力的坦克和飞机大量投入战场,这标志着现代战争的开始。石油作为武器的动力来源,决定着战争的速度和武器的威力,因此石油与战争开始结下不解之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的作用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德国是一个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因此纳粹德国希望通过迅速占领苏联和中东以取得石油供应,进而彻底政府世界。日本也是一个石油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因为日本将战争目标锁定在东南亚,试图以控制东南亚来获取足够的石油资源。
在试图控制国外石油资源的同时,德国在国内大力发展基于本国煤炭资源的合成燃料工业,希望双管齐下来保障战争对能源的需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让德国试图控制苏联石油的努力彻底失败,再加上美英军队对其国内合成燃料工厂进行战略轰炸,这就促使德国在能源供应方面遭受沉重打击,战争机器逐渐限于瘫痪。
在亚洲战场,由于日本缺乏石油燃料,而且必须确保海上石油供应渠道畅通,这就构成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格局中的“先天不足”,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武力来维持石油供应,但海上石油运输往往成为盟军打击的重点目标,这也加快了日本战败的步伐。
石油也是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资源国开始逐渐对石油工业国有化,越来越多的石油产量,特别是石油出口量,被集中到少数中东国家手中,进而造成西方进口国对中东地区的严重依赖。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为报复在阿以战争中向以色列提供帮助的西方国家,决定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进而直接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成倍上涨,工厂大批关闭,西方经济迅速衰退,工人大量失业。
为应对石油危机和禁运,西方国家被迫联合起来,决定建立国际能源机构,采取联合行动建立国际能源安全体系,包括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进行长期能源政策合作等,以抗衡石油输出国组织。
1956年,埃及对苏伊士运河实行国有化,为对抗英、法和以色列入侵,下令封锁苏伊士运河航道,并破坏石油出口管道,对西方国家经济给以沉重打击。
1978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导致该国每天450万桶石油供应中断,引发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机。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其根本目的是要控制科威特石油。1991年,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目的还是为稳定中东石油格局。2003年,美国以反恐名义发动伊拉克战争,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控制该地区的石油。2011年,北约以避免“人道主义灾难”为名,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其根本目标还是石油。
目前,石油资源的争夺让世界难以平静,中东、北非、中亚里海、南海、东海将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战争阴云始终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影子。
能源与战争有不解之缘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