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初级共和的鸿沟


跨越初级共和的鸿沟

人权之路的理性探索与科学实践

王庆昌一一王庆长

  革命造成无数尸体的堆积

关於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炽热的争论已经悄然消逝,代之而取的是那些生活中乱象纷呈的琐碎问题,特别是微博在网络上的流行,一二句话,几十个字的短讯不断地引发蝴蝶效应。山雨欲来风满楼,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日积月累的社会矛盾一旦爆发,火山灰尘将履盖整个中国……历史上戏剧性的改朝换代将通过暴力的形式重演一遍。

据作家天林的文章一一“辛亥革命是进步还是倒退?”,该文中的一组数字揭示了中国社会革命是尸体堆积的过程!

作者在文章中沉痛地指出一一“如秦末动乱,死亡20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西汉末年农民动乱死了30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三;东汉末年的农民动乱死了30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二;隋末农民动乱死了35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五分之四。唐末5代死亡3200万人,元末死亡1000万人,明末死亡2500万人。从1741~1840年,100年间,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间,从1.4亿增至4.1亿,但是从1840贸易战争后至清末死亡1.6亿人。太平天国造成的人员伤亡,据不完全计算达到了3、4000万人之多,基本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死的人相当;仅在太平天国内部因权力争夺发生的“天京内乱”,就造成自相残杀者死亡人数达十万人之多。因此,本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农民暴动和革命”不是推动历史前进,而是把历史又重新拉回到原处,甚至是一种对社会的破坏和历史倒退……再后来毛泽东发动的“解放战争”与蒋介石“举兵争总统”, 蒋介石以牺牲上千万人的“北伐战争”结束“北京民国时期”,而毛泽东是以牺牲了三千万人的代价,以“解放战争”结束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到“六四学生运动”,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面对二千多年来亿万尸体的堆积,今天活着的人们应当反思什么?应当总结什么呢?

  政权架构的选择

条条道路通罗马!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坚定的,无论是坐飞机、坐轮船、骑自行车、步行都能到达圣地罗马!只是所需要的时间与花费的经济代价不同。然而,目标摸糊不清,甚至是错误的,所需要的时间与花费的经济代价就更加昂贵,包括牺牲更多的生命。

纵观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政权架构,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模式,从历史的纵向坐标与现实的横向坐标相比较,各有长处与短处,各有利弊,因此,取人长处,补己短处,理论上可以高谈阔论,然而在实践中操作起来是非常艰难的,正因如此,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几乎接近中止状态,简言之,中国的政权架构基本上固定下来,面对这样的国家权力态势,运用历史上传统的暴力手段,革命方式达到推进社会前进之目的,在战略与策略上都是错误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是由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

A60岁左右的人们,在经济上,他们经历过饿肚皮的年代,深知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做为社会的保障体系,一切都是空谈与盲动。他们渴望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在中国大地上运用和平的方式实现,渴望共和体制建立在不破坏现有的经济发展轨道上实现……

B:这些老人经历过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此,当百万知识青年闹返城的大游行时,他们没有介入这场运动;当“六四学生运动”席卷全国各省市时,他们也理智地没有卷入“六四学生运动”中,我坚定地相信: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在有生之年,决不会参加到中国任何形式的动乱与社会革命之中!

C30岁左右的青年人没有经历过饿肚皮的年代与各种政治运动,他们出生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他们的知识是全新的,他们的视野是世界性的,他们受封建传统影响与共产主义说教几乎为“O”,他们对政治与暴力毫无兴趣……在政治与高房价之间的关心度,他们更热衷於对高房价的议论!自身价值如何体现在物质上,这就是现代青年人讨论的话题……创业!创业!再创业……这就是现代青年人行动的指南!

D:由于媒体的开放与互联网的迅速传播,社会黑暗面很快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些社会黑暗面也能很快地引起政府的重视并解决之。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可以这样断言: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会结成冰块,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不会长期地积累而酿成全局性的暴力冲突,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没有内忧与外患的条件下,引发大规模的社会革命,引起改朝换代的概率是很小很小的。所以,世界各国敌对势力的一切预言必将落空,反华势力的大合唱只能变成肥皂泡沫!

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们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一代人接一代人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用鲜血去砸烂颈上的枷锁,用生命去打倒秦皇帝,换来了赵皇帝;推翻了朱皇帝,又扶植了清皇帝;赶走了蒋独裁,迎来了毛万岁……朝代兴替像蒸汽机一样,不断地重复循环,中华民族的政治架构与权力结构从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形式的变化……原因很简单:A: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条龙,龙者,唯我独尊也。B:中华民族有着极强的传统继承性与受压迫的忍耐性,特别是统治者对旧事物的保守和对新事物的扼杀会在同一时刻进行,亳不手软,残酷至极,这种屠杀事件在历朝历代都发生过,无须例举……因而,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能延续至今,对此,谁都没有绝对力量能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现状!

政权维稳与社会维稳是当前中国的唯一选择,至所以造成这样的政治态势,关键是在经济高速运转的光环笼罩下,既得利益集团受益无穷,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的潜规则充斥着经济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各种政治力量和商业集团达成新的契约,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因此,利国益民的各种政令只能成为耳边风,各种政府文件束之高阁,“政令不出中南海,红头文件无人睬?……”成了家喻户哓的儿歌,因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步伐只能无奈地徘徊在十字街头!

三  现代教育的崛起是强国富民之本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无数个盛世:汉朝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然而开明的吏治与盛世并没有存在多久就消失了,换来的只是内乱与内战,这个历史的沉痛教训在历史教科书中每章每节都有无数记载,当学生们问历史老师: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无数次改朝换代呢?历史老师苦笑着说:这是上帝也无法解释的难题……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成了中国社会不断地发生改朝换代的周期率,这个周期率究竟是天意或是人为呢?21世纪的中华儿女们有责任与义务破解这个连上帝都无法回答的“迷”。

    现代人都在追逐着“共和制”,认为那是一个完美尽善的社会制度,然而大量事实证明:辛亥革命造就的“共和制”没存在几天就垮台了……西方的共和制也使社会不断地发生动荡与动乱,因此,现代中国面临着新的抉择:21世纪的共和国向何处去?

    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研究中国社会的现状,不难发现;有两个极需解决的问题:A:教育问题;B:人权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已经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这个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简言之:我们又迎来一个新的盛世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步入世界强国之列!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世界畅开的大门给予中国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美国人民占领华尔街的行动,给中国人民一个新的启示:只有经济与政治协调发展,才能完成台海统一和中华复兴的伟大事业。

中国发表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已经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政府将致力於经济建设,放弃一切形式的战争……同时,“中国人权蓝皮书”也明确地将人权问题纳入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中国人权蓝皮书”和“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对内与对外的两大纲领性文献,“纲举目张”,现在极需各个“目”张开的时侯了!

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全民族的共识,国家每年不断地加大对幼儿园到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地加大对教学环境的软件与硬件投入……教学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必需的,然而对传统教材也必须重新审查,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教材一味地跟高考对接,每个孩子的头脑里都深深地打上“考大学”的烙印……那么,现代教育将误国、误民、误人家之子弟。

现代教育必须与现代政治体制改革接轨,例如:什么叫人权?什么叫民权!什么叫选举权?什么叫被选举权?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什么叫仁政?什么叫暴政?什么叫法制?什么叫专制?什么叫宪政?什么叫共和?什么叫现实?什么叫现存?什么叫犯法?什么叫犯罪?什么叫道德?什么叫道理?什么叫公理?什么叫真理?……所有这些身边的基本常识必须从儿童时期进行系统的教育,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水平与认识水准……感觉到的不等於理解,只有理解到的才能更好地感觉,为未来的社会政治大变革打牢知识基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  人权进程是国家发展的标志

现代国家走向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一人权!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

水能载舟,水亦能覆舟,如果人权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现代国家将与历史上所有的“盛世”一样,某个突发的历史事件将使现代帝国大厦倾刻倒塌,因为“要人权,不要专制”的呐喊声已经响彻了中东各国,特别是中东各国人民将口号演变为行动,敲响了独裁与专制的丧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权运动的暴风雨必将席卷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有“民为重,社稷为轻”的说法,然而,这只是封建皇帝愚弄人民的代名词。

“人命关天”,这是封建官吏理政的座右铭,然而,草菅人命的事件屡屡发生!

“为人民服务”一一从延安时期喊到现在,究竟谁为谁服务?

“以人为本”一一从口号的提出到今天的实施,究竟是以那些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政府部门的管理是下级为上级负责,还是上级为下级负责?

在党与领袖的关系中,是全党为中央负责?还是中央为全党负责?

今天,我们的社会是公民社会吗?公民有普选权吗?人民代表是由那些人提出并且选出来的呢?

在全国各省市有无数的以“人民”为标识的广场,公园,大学……但是确没有一个以“人权”为标识的广场,公园,大学……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政府领导人都不知道人权是何物?公安人员不知道人权做何解释?那就让他离开政府部门,那就让他离开公安队伍,别让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人民共和国”畏惧“人权共和国”,宪法怕宪政?!一党怕多党,政府怕公民……所有这些不适合现代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现象不是咄咄怪事吗?!难道不引人深思吗?!

中华民族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后的任何一个政权架构本质上都是“军政府”,粗暴型的,野蛮型的,对於反对政府的人士,除了残酷无情地镇压外,根本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良策,正因如此,难得糊涂与莫论国事的保身文化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和平时期,安宁环境不思政治体制改革,非得等到社会矛盾成堆,日益激化后寻求改革良策,其结果必将是镇压与革命暴力外,别无灵丹妙药可寻。

纵观二千多年来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水平几乎都是军阀型的,土匪型的,靠兵、靠枪、靠警察、靠监狱……所有这些传统的治国安邦的政策与策略已经远远地不适应现代文明国家的需要。

人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与财富,“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口号极需从体制和制度上落实,如果不能从体制和制度上落实,等于变相的愚民!

五  走向高级共和的日程表和路线图

    党不治党,帝王思想!官不管官,早晚生乱!政不归民,何以求存?!

    初级共和的壁垒到了重新审视的历史阶段!初级共和的鸿沟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时代!老祖宗的治国宝书一一帝王学只能做为古董鉴赏,老子、孔子的学说不能成为治国纲领,只能做为历史读物传播……

面对集权与分权,面对专制与民主,面对腐败与廉政,面对封建文化残余,面对均贫社会主义,面对复旧思潮,面对官商资本主义,面对暴力革命,……坚定睿智的中华志者们一定要在四面指责声中,决战各种偏见,科学地探索出一条真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华民族强国之路……

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茉莉花革命,面对中华民族政治改革处於十字路口的决择时代,强烈地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从有识之士那里正向普通人群中蔓延……因此,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有超时前进的胆识,填平初级共和与高级共和之间的鸿沟,使初级共和国跳跃到高级共和国的巅峰。

众所周知: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许多文章中,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发动洋务运动的洋务派们从战略上所选择的救亡图存的手段之一,就是把许多娃娃输送到西方留学,然而,这些娃娃们不仅宣传西方文化与社会制度,而且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也建立了卓越功勋……“娃娃闹共和,成败难评说?”,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必将寄希望於下一代娃娃身上。

A:从现在起,用10年时间,从孩提时代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广泛地进行人权和民权的教育,进行民主与自由的教育,不是让权力把民主关进笼子里,而是让民主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为实现高级共和打好思想基础,做好舆论导向!

B:进一步放开思想争呜与言论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行为,特别是在权力保护伞下的黑社会与涉黑组织……使国家在和平过渡中实现政治体制改革!

C:公民的诉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倾听公民的基本诉求是各级政府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利用10年时间,选拔好真正代表公民意志的村长、县长、市长、省长,使公民的诉求不出村、不出县、不出市、不出省时,暴力才会在中华大地上消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朝代兴替的周期率才不会重复出现……

D:搞几个共和县与共和市的实验,由公民自由地选举县长与市长,使这些县市成为政治特区,宪政特区……以此推动初级共和国向高级共和国的跨越……

政治体制的本质改革,无论是现在或者未来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无法回避的挑战,也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鸿沟,跨越这个鸿沟,中华民族将永远不会重演朝代兴替的周期率,如果停留在初级共和的圈子里前怕狼,后怕虎,裹足不前,失去一次又一次的机遇,必将遗祸无穷……

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一切以牺牲人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都被实践证明是背离了人类文明的。 实现人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一个国家的人民奋力拼搏浴血奋战的目的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权!

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本质改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考验,对於中国领导人和战略政治家来讲:这不仅是一种历史责任,也是必须承担的国家义务,唯有排除万难,勇敢面对,有所作为,才能对得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现阶段所担任的高级职务。 

我们每个省的省长,每个市的市长,不仅要做中华民族走向高级共和的领头羊,更要做中华民族走向高级共和的领头狮,让所有省市的人民广场都更名为人权广场,让所有省市成为富有诗意的人权省市,让人权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使未来的高级共和国在人权领域里超过美国!

实现高级共和国的目标在本世纪中期一定能够实现!

我们的目的能够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2011年1020

作於深圳宝安尕Q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