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真的2/3用于民生了吗?


  国庆节与朋友一起畅游武汉市,首先是领略快速道的便利;于是朋友说这财政支出2/3用于民生还是可信的,这高架桥不就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吗?后来回来时到了辛亥革命小区,我说这难道也是民生吗?这投资规模可比刚才的高架桥大得多呀。

  是啊!在国庆节前夕,我们社会公布了中国的财政状况;说今年前8个月全国的公共财政收入累计74286.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9%。对于社会普遍关注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是否合理?这么多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用去年的财政收入进行了说明,说去年全国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近6万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2/3。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的财政支出实际通常有2/3是用于民生的。

  我不是统计学家,所以对这统计没有任何见解;但我却质疑我们的财政支出的2/3用于民生。首先我们社会的国防开支全部是财政包干体制,就连我们的部队经济实体还是高效体制;即收入归自己,财政包干体制照常。这对我们很多的军转民企业,应该是一样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的以军养军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对外销售的军工产品相当有限,从而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国防与国防系统的开支全部由财政包干体制里承担。

  其二是我们社会的高效与事业单位同样也是财政负担,因为我们社会并没有进行改制;这些单位还是财政包干体制养活的。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财政支出并不是逐年减少,而应该是逐年增加。因为在全社会进行拆迁之时,这些单位也是圈地扩大规模。这些规模扩张虽然也有单位的贷款,但毕竟政府财政负担是主体;而且还有政府的财政补贴,从而使这些单位的内外部的效益显著增加。

  其三是政府项目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而这些项目难道都是民生项目吗?如我们的高铁,说它是民生项目也对,因为是解决老百姓的出行问题。然而它应该是经济实体的自负盈亏经济行为,根本不应该纳入民生项目考核。因为投资失败了是民生而核销,投资成功了是它们自己获利的经济行为。还有那我们政府投资的旅游项目,它实际也不是民生项目;如这次全国大面积投资的辛亥革命纪念地,它当然也不是民生项目;还有我们全国普遍开花的如夜郎国类的项目,它难道也是民生项目吗?

  其四是我们各级政府的办公大楼,这应该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更新换代最快的建筑;好像更新换代五六次的政府办公大楼不在少数。再加上我们现在村级办公大楼全部更新换代了,这应该也是我们社会的特色。然而这些建筑是不是财政负担,它们又占了财政包干体制中的多少呢。抛开我们社会政府工作人员的收入和福利,就是公款消费也应该是我们社会一笔巨大的财政开支;它难道不是财政负担的吗?

  如果把这些财政负担与财政补贴的全部累计在一起,我们社会的财政收入还能剩下多少呢?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质疑财政2/3用于了民生;这又是哪里的钱呢?难道我们社会除了财政收入还有领悟的收入渠道吗?因为我们这老百姓能够目测的钱就超过了财政收入,那领悟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它究竟是多少呢?

  从中国的实际国情看,民生最大的就是水、电、气和住房;这是中国老百姓最直接的民生项目,除此以外就是物价(主要是农副产品)和医疗。老百姓不怕电器产品涨价,就怕农副产品涨价。然而政府投资的水、电、气项目受益者并不是老百姓,而是这些单位;如果说我们中国社会对中国公民全部的水、电、气免费,则这民生项目受益的还是老百姓。其次住房保障究竟保障了谁,这早就是我们社会普遍质疑的问题。还有医疗更是一个老百姓难受益的项目,可政府对医疗的投入究竟肥了谁呢?

  谈到物价这是一个老问题,因为农副产品涨价使老百姓叫苦不迭;当年国家准备四万亿投资时,我就在第一时间建议在全国建立四万个农副产品基地;用这些农副产品基地来保障中国的农副产品价格。这些年政府依靠财政补贴,结果这些财政补贴竟然成为有些人的生财之道;连我们基层干部都弄虚作假来骗取财政补贴,就说明我们的财政补贴并不能保障物价的不上涨。

  财政支出如何平衡,我倒赞同北京大学财政学系刘怡教授的观点;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可能平均用力,而是要积极发挥财政支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更多地惠及中低收入者。我们现在把所有的政府项目全部归于民生项目,结果面上的统计竟然达到了2/3;可老百姓的民生并没有改善,这难道是老百姓不领情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一方面质疑真的有2/3的财政支出用到了民生吗?另一方面我同样质疑我们的民生项目质量,为什么民生项目最后受益的不是老百姓;这也是我们社会的最大问题。

  本文来源: 汪华斌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