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象地板绿色战略


    从起家时的“贸工技”到棋至中盘的“全产业链”,再到如今的“全流程绿色产业链”战略,15年来,圣象一直在变革中加速快跑。

  市场总是风云变幻,让人捉摸不定的。短短几年里,反倾销、专利诉讼、退税削减、“3·15”风波、次贷危机、房地产调控……对圣象集团的冲击与考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回顾圣象15年来的发展,其一直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奔跑着,从起家时的“贸工技”到棋至中盘的“全产业链”,再到如今的“全流程绿色产业链”战略,圣象一直在要求自己变革。对于企业来讲,变革意味着重生,当然也意味着“凤凰涅槃”般的煎熬和痛苦。

  如今,圣象又在经历着变革的考验,而这次变革的主题是“多元化”、“电子商务”以及“绿色产业链”。

  15年前的铁律

  在圣象集团总裁翁少斌看来,作为领军企业,一定要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不但超越别人,更要超越自己,要时刻准备着去刷新自己的成绩。

  在圣象之前,大多地板企业都没有品牌意识,“逐利”成为那时的唯一追求,很少有企业考虑长远的品牌建设问题,因此也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隐患。而圣象则适时打造出了地板行业的“第一个品牌”,并且把品牌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同时,圣象还创立了专卖店的模式,只卖圣象的地板,并且提供安装以及售后服务。在这之前,地板安装都是由装修公司来完成的,地板企业只卖产品,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由于安装而出现的麻烦。圣象自己安装,这也建立了新的行规。

  而企业的立身之本永远是产品品质。相较于竞争对手,圣象持续胜出的首要因素是,从未低估过顾客对高品质的在意与追求——无论是中国地板业先前的草莽时代还是正在经历的精耕时代——圣象没有一日低估过消费者的眼光。

  “以品质为先,这条铁律在15年前便已定下,它是圣象发展的主脉络。” 翁少斌说。既然地板是为人而造,那么一切务必“以人为本”,在圣象,这种经营观念被称为“人道”。“这是一个朴素而深奥的企业价值观,易懂不易做,15年来始终如一地去做,就更难了。”

  通常而言,中国本土厂商擅长为国外品牌做代工生产。圣象则反其道而行,初进市场,便请国外厂商为圣象做代工,而且,请的是品质王国——德国的工厂来做OEM。

  接下来,因应时势,圣象在深圳开设了第一个工厂,之后,扩展至全国,围绕这个过程,圣象带领产品品质过“人道”关的口诀是——标准国际化,说白了,就是在全球各地去赶考,哪个环节哪个国家的考试最严,就去哪个国家去考。

  在这个思路下,圣象先后取得了美国FSC和CARB认证,韩国KS认证,在中国市场首创了E0级标准之后,又于2010年取得了日本F4星认证。

  此外,科技创新是品质策略的不二法门,圣象对此心知肚明。现在的圣象研发中心,拥有亚太地区最现代化的木地板研发测试基地,已经升级为国家实验室,拥有UNILIN、同步压纹和模压倒角等国际先进专利技术。

  显然,从顾客角度出发的高品质产品策略,成就了圣象内敛、务实、可靠的企业形象,这使其从来不惧风浪。

  加速快跑

  如果说“人道”成就了市场对圣象的信任和品牌,那么“同道”则成就了圣象的奔跑速度。

  圣象的奔跑,主要沿着三条路径进行:渠道扩张,资本扩张以及合作伙伴。其中,前者意在把控终端,中者意在把握产业链,后者则意在全球化。

  首先是渠道。三分地板,七分服务,服务是地板完成商品的最后环节。在圣象眼中,渠道就是服务顾客的臂膀,圣象要尽量伸长臂膀,直到顾客的身旁。

  目前,圣象的营销渠道已遍布全球,在中国拥有2600多家地板专卖店,在美国有两个产品仓库,在美国、欧洲、韩国拥有合资、合作的营销公司。

  其次是资本扩张。资本有两种,一种是为了“以钱生钱”而来的金融资本,另一种是为了“以钱生业”的产业资本。

  在圣象眼中,后者为“同道”。2002年,圣象选择江苏大亚集团做资本伙伴,双方合资成立圣象集团,总部易址上海,二者志趣相投,构建全产业链成为共同的目标,双方共同揭开全新的事业篇章。

  直到目前,圣象与大亚已联手打造出中国最大的木业产业链,大亚集团和圣象集团变成国内最大的人造板集团,拥有大量速生林,8家人造板工厂,9家地板工厂,双方基本控制住了上游产业,且在俄罗斯、非洲合作拥有大片原始森林资源。

  再次是合作伙伴。2005年,圣象雄心勃勃地为自己度过了十岁的生日,自此,圣象加快全球化的脚步。

  当年,圣象集团与瑞典康树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这是中国林产工业与欧洲同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2007年,圣象又迎来了第二个战略合作伙伴——美国安德森,双方共同运作“中国林产工业发展示范项目”。

  2008年11月,圣象国际化战略全面发布,圣象分别注资控股美、韩两大营销公司。这意味着,圣象正式开始大规模进行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对于这场正在展开的战役,其内涵与之前已经完全不同,在圣象的眼中,资源来自全球,市场同样来自全球。

   绿色战略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的以产品为根本转向以产业链为根本。绿色产业链是一种绿色生产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把经营目标从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资源浪费最少、对环境污染程度最低的条件下实现利润;要求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做到绿色环保。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这是又一次的产业升级,谁能够抓住机遇,谁就将成为这轮“绿色”发展浪潮的“标准制定者”。

  对此,翁少斌告诉记者,早在十几年前,圣象便在全国大力倡导速生林,目前圣象拥有150万亩速生林,速生的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比如说实木类的产品,怎么保证它是一个低碳环保的产品呢?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资源的合法化,就是合理地砍伐。树也是有生命的,树也是需要砍伐的,不是说它永远都是生长的。但怎么砍伐?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到了一定的生长期,要明确哪棵树需要砍,而不是砍倒一片或者全部砍掉。这样本身对环境是一个保护,同时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近年来,圣象通过林业资源、基材、工厂、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七大环节,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绿色产业链’,就是生产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传递绿色文化,创造绿色生活方式。” 翁少斌说。

  在发展绿色经济的道路上,尤其是在环保形势堪忧的家居建材行业,圣象再次走上了一条创新路。

  【访谈】领军企业要有超越精神

  ——访圣象集团总裁翁少斌

  《企业观察家》:近两年,国家对房地产进行了严厉的调控,作为下游产业的地板行业,受到怎样的影响?

  翁少斌:作为下游产业,肯定会受到冲击。不过,到目前为止,包括圣象的地板业务在内,业绩尚未出现明显下滑,我们对后市的担忧依然存在,但从长远角度来说,对下游产业的影响还是比较积极的。

  另外,还有一个利好因素,就是国家将在未来5年内,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这将是地板行业的利益增长点之一。

  《企业观察家》:通过15年的发展,圣象已经成为木地板行业的领军者。圣象能够成为行业领军的因素有哪些?

  翁少斌:作为领军企业,一定要具有一种超越的精神,不但超越别人,更要超越自己,要时刻准备着去刷新自己的成绩。

  彼得·德鲁克说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只有这两个功能:营销和创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它所在行业的地位。行业的领军者一定是那些最勇于创新的企业。

  《企业观察家》:圣象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的战略?

  翁少斌:2005年之前,中国的木地板市场处于一种相对饥饿的状态,整体局面是供少于求,那时的地板企业过的几乎完全是一种“数钱”的甜蜜日子。中国的商业特点是只要一个行业有钱可赚,那么一夜之间竞争企业就会遍地开花。地板行业也是如此,所以,市场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但是,地板行业的外部环境并不是我们多元化战略的主要因素,相关多元化主要还是基于圣象产业链的考虑。首先,圣象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经销商,而家具、衣柜的原材料都是木材,所以在原材料上圣象有绝对优势;第二,我们具有渠道的优势。因为购买地板的消费者与买家居的消费者重合度很高。这就为圣象的大家居一体化解决方案打好了基础。

  营销模式的创新是走向上下游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未来的营销将会逐步从B2C转向B2B,走精装修、家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圣象目前已与万科、金地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绿色住宅、健康家居,并实施商住精装项目战略合作。

  从目前来看,未来三五年中,要把各个品类打造出成效。比如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做到木门、衣柜等领域中的龙头老大。只有你的各个品类都做好,才有资格去整合。

  《企业观察家》: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讲“低碳环保”,圣象如何在确保自己资源的前提下保证绿色环保?

  翁少斌: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的以产品为根本转向以产业链为根本。因此,圣象提出了“绿色产业链”的五力模型,即以绿色产业链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绿色产品为根本,以绿色营销力为实施介质,以绿色整合力为先决条件,以绿色领航为行业引路,形成地板乃至建材消费的绿色向心力趋势。这一模式是圣象对于中国家居建材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实践。